6月30日清晨,聊城市東昌府區陽明實驗幼兒園的活動室里熱鬧非凡。聊城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螢火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帶著透明皂基、食品級色素、植物精油等材料走進校園,一場以“皂凝香韻,化趣童尋”為主題的科學啟蒙志愿服務活動即將拉開帷幕。對于幼兒園的孩子們來說,這是一次近距離接觸科學的奇妙體驗;而對于高校志愿者而言,這是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科普力量的生動實踐。活動通過趣味實驗演示、手工皂制作等環節,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融入生活場景,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探索未知的種子。圖為志愿者向兒童介紹本次活動。
圖為志愿者向兒童介紹本次活動。 王俊蕾 供圖
生活實驗:把科學原理“演”成看得見的風景
“小朋友們,仔細看看這兩盤水果有什么不一樣呀?”志愿者小李舉起兩個水果盤問道。一盤蘋果、葡萄色澤鮮亮,另一盤則出現了明顯的氧化變色和干癟痕跡。孩子們立刻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指著水果盤回答:“這個蘋果變黑了!”“那個葡萄看起來更水潤!”志愿者順勢揭開謎底:“沒錯,蓋著保鮮膜的水果能保持新鮮,是因為保鮮膜像‘防護罩’一樣阻止了空氣和水分的流失。”邊說邊演示保鮮膜的密封過程,孩子們看著透明薄膜將水果嚴密包裹,瞬間明白了“密封性”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
洗潔精去油污實驗臺前更是排起了長隊。志愿者先向清水中倒入植物油,黃色的油層漂浮在水面,形成清晰的分界;隨后加入洗潔精并輕輕攪拌,原本頑固的油層逐漸瓦解,與水融合成乳狀液體。“哇,油不見了!”孩子們的驚嘆聲此起彼伏。“洗潔精里有一種‘神奇物質’,既能和水做朋友,也能和油做朋友,所以能把油污帶走哦。”志愿者用擬人化的語言解釋表面活性劑的作用,還特意準備了沾有油污的盤子,讓孩子們親眼看到泡沫如何裹挾污漬消失,直觀感受“清潔”背后的科學原理。
蠟燭燃燒的實驗則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能量的奇妙。當火苗在燭芯上跳動,溫暖的光和熱擴散開來,志愿者引導孩子們伸出小手感受熱量:“蠟燭燃燒時,化學能變成了光和熱,就像把食物的能量變成我們跑步的力氣一樣。”而在面團對比實驗中,發酵后面團的蓬松與未發酵面團的緊實形成鮮明反差,志愿者用“面團里住著會呼吸的小微生物”這樣形象的表述,讓孩子們理解了微生物的作用。問答環節里,從“冰化成水是不是化學變化”到“水蒸氣為什么會凝結在玻璃上”,志愿者都耐心地用生活現象結合原理講解,讓孩子們在提問與解答中構建對科學的初步認知。
全程參與活動的幼兒園教師李老師深有感觸:“幼兒的思維是具象化的,他們需要通過看、摸、聞來認識世界。這些實驗把科學原理藏在生活場景里,孩子們在觀察中自然就能理解,比單純說教有效得多。”
圖為志愿者向兒童提問。王俊蕾 供圖
手工皂制作:在動手實踐中深化科學感知
如果說實驗演示是讓孩子們“看科學”,那么手工皂制作環節則是讓他們“做科學”。志愿者提前準備的透明皂基、色彩鮮艷的食品級色素、散發著天然香氣的植物精油以及各式卡通模具,剛一擺上臺就吸引了孩子們全部的注意力。當固體皂基在電熱爐上逐漸熔化成透明液體時,孩子們發出了驚喜的驚嘆聲:“它像水晶一樣!”志愿者趁機講解:“皂基受熱從固體變成液體,就像冬天的冰融化成水一樣,只是形態變了,本質沒變哦。”
色素混合環節成為全場的小高潮。粉色、藍色的色素被逐滴加入液態皂基,透明液體瞬間被染上明亮的色彩,孩子們紛紛舉手想要嘗試。志愿者邀請孩子們輪流上臺,親手滴入色素,看著顏色在液體中慢慢擴散,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而在精油體驗環節,薰衣草、檸檬、玫瑰等不同種類的植物精油被依次傳遞,孩子們湊近聞嗅,嘰嘰喳喳地分享著自己的感受:“這個像花香!”“這個有點酸酸的!”志愿者解釋道:“我們能聞到香味,是因為精油里的小分子在空氣中跑來跑去,鉆進了我們的鼻子里。”簡單的表述讓孩子們對分子運動有了初步的感知。
當混合了色素與精油的皂基被緩緩注入小熊、星星等卡通模具時,孩子們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模具,期待著屬于自己的手工皂成型。等待冷卻的過程中,志愿者拿起一塊提前做好的肥皂,演示清洗油污盤子的過程,泡沫在盤子上滾動,污漬逐漸消失,孩子們看得躍躍欲試。“肥皂為什么能洗干凈東西呀?”有孩子好奇地問。志愿者指著泡沫解釋:“肥皂里的成分能把油污變成小泡泡帶走,就像給油污找了個‘運輸車’一樣。”
參與活動的幼兒家長王女士全程用手機記錄著孩子的反應,她笑著說:“我家孩子平時總追著問‘為什么肥皂能洗干凈手’‘為什么冰會化成水’,今天在這兒都找到了答案。看他專注地盯著皂基融化、認真地聞精油香味的樣子,我能明顯感覺到他對科學產生了興趣。”
圖為志愿者向兒童演示實驗。王俊蕾 供圖
實踐延伸:讓科學探索從校園走向生活
活動接近尾聲,志愿者將冷卻定型的手工皂從模具中取出,印有卡通圖案、散發著淡淡香味的肥皂被一一分發給孩子們。拿到屬于自己的手工皂后,孩子們互相展示著、交流著:“我的是藍色小熊!”“我的聞起來香香的!”大班幼兒樂樂舉著肥皂認真地說:“老師,我回家要用這個肥皂洗手,看看它是不是真的能把臟東西洗掉。”另一位孩子則拉著志愿者的手不肯放:“下次你們還來嗎?我想知道冰淇淋是怎么凍成的,還有天上的云為什么不會掉下來?”
孩子們的提問與期待,正是活動最珍貴的成果。陽明實驗幼兒園園長在總結時說:“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總對生活中的現象充滿好奇,但家長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答。這次志愿服務活動把高深的化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觀察生活、探究未知的習慣,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收獲。”
圖為志愿者與兒童結束留影。王俊蕾 供圖
據了解,聊城大學螢火志愿服務隊已連續3年開展幼兒科學啟蒙活動,志愿者們結合化學專業特色,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貼近生活的科普內容。從廚房中的化學反應到日常用品的科學原理,他們用幼兒能理解的語言和方式,搭建起連接科學與生活的橋梁。正如志愿者小張所說:“看到孩子們眼里閃爍的好奇光芒,聽到他們充滿童真的提問,我們就知道,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科學啟蒙不一定要多么高深,能讓孩子們對世界保持好奇,愿意主動探索,就是最有意義的事。”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舉著自己制作的手工皂與志愿者合影,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們帶著笑容的臉上,也照亮了他們心中剛剛播下的科學種子。這場高校與幼兒園的“雙向奔赴”,不僅讓科學知識走進了幼兒的生活,更用實踐詮釋了志愿服務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價值,為幼兒科學啟蒙提供了溫暖而有力的支撐。
(通訊員 王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