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語脈賡續,文綻新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江蘇淮安盱眙縣。團隊成員聚焦“十四五”期間盱眙龍蝦產業,以方言為橋梁,解碼其高質量發展的振興密碼。盱眙的故事,正是一個科技賦能農業轉型、文化點亮特色經濟、惠及千家萬戶的生動實踐樣本。
圖為盱眙龍蝦雕塑。王如意供圖。
7月6日,團隊成員王如意踏入盱眙龍蝦博物館,一座按1:20比例精制的“蝦稻共生”生態養殖模型映入眼簾。齊嶄嶄的稻田被半把寬的環形蝦溝環繞,溝內水清見底,仿真小龍蝦或舞鉗示威,或藏身石縫,活脫脫一幅“稻蝦搭伙過日子”的生動場景。透過底部透明玻璃,細沙混泥層精準模擬龍蝦產卵蛻殼的“老窩”,沉水植物與人工蝦屋構筑棲息樂園。這座微縮景觀,正是盱眙人探索“與天共處”的綠色智慧結晶。智能屏上循環播放養殖畫面,鄉音的鮮活與科技的硬核相映成趣,讓綠色成果接上“地氣”,更讓鄉親們在腔調里讀懂了鄉村振興的深意。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小龍蝦博物館。王如意供圖。
走出博物館,不遠處的尅街正升騰著龍蝦產業的煙火氣。“十四五”倡導的消費升級與文旅融合,在這里落地得恰到好處:龍蝦店飄出十三香、蒜泥的濃郁鮮香,煙火氣熨帖著食客的味蕾;文創店里,龍蝦形象化作憨態可掬的玩偶、雅致的書簽,讓“舌尖經濟”躍升到文創賽道;非遺展區里,老輩傳下的捕撈器具、烹飪技法靜靜陳列,呼應著規劃中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期許。而蝦稻共生產業園的智慧農業探索、冷鏈物流與電商平臺的搭建,正推著盱眙龍蝦走向全國餐桌,既撬動了就業、激活了鄉村,更踏出特色產業振興的自信足音。地道的鄉音里,傳統手藝的厚重與現代消費的活力交織共舞,讓產業融合有了“溫度”,更讓食客們在滋味中品出特色經濟的興旺密碼。
圖為龍蝦博物館周邊盱眙龍蝦美食街。王如意供圖。
7月25日,團隊成員魏思佳來到穆店社區的“蘇寫新篇”方言分享會,濃濃鄉音里,藏著龍蝦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變遷故事。老人清晰記得,早年撈點小蝦自家打牙祭都顯寒磣。誰能料到,昔日不起眼的“蝦爬子”,搖身成了撬動一方經濟的“金元寶”。這份由蝦而起的巨變,真切地融入了街坊鄰里的日常。一旁冷鏈倉庫的阿姨接過話:“早先保鮮靠冰塊塞泡沫箱,蝦子悶壞常有,F在智能冷庫讓龍蝦坐‘空調車’跑全國,鮮靈又穩當!”從河埂撈蝦到冷鏈鮮達全國,一只小龍蝦的旅程,映照著產業的升級蝶變,也富足了尋常百姓家的日子。
產業興旺的“紅火氣”,更點燃了青年返鄉創業的熾熱情懷與奮斗夢想。一位從南京學成歸鄉的青年談及創業經歷時話語鏗鏘:“我們用大數據調配生產線,蝦塘里的蝦子掃個碼就能清晰溯源它們的‘前世今生’,回到家鄉這片土地上創業闖蕩,機會一點不輸大城市!”就連孩童的眼中,也清晰映照著科技賦能產業的奇妙光彩。在龍蝦博物館內,VR眼鏡帶來的沉浸式體驗格外生動,讓孩子們不時驚呼仿佛“噗通”一聲掉進蝦塘的奇妙瞬間,眼前的大龍蝦仿佛觸手可及、鮮活靈動。盱眙的龍蝦傳奇故事,在代代相傳的鄉音里不斷延續,正續寫著充滿希望與活力的鄉村振興新篇。
圖為龍蝦博物館內盱眙龍蝦小鎮模型圖。王如意供圖。
盱眙龍蝦產業的躍遷之路,不僅是昔日不起眼的“蝦爬子”蛻變為富民強村“金元寶”的經濟傳奇,更是鄉土的泥土氣息與鮮明的時代感深度交融的鄉村發展新篇。未來,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語脈賡續,文綻新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將帶著這份調研收獲,持續追蹤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創新故事,用青年特有的鮮活視角和細膩的鄉音檔案記錄,為解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江蘇答卷,貢獻一份充滿溫度與獨特價值的觀察與思考。
。ㄍㄓ崋T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