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玟)當傳統中醫藥遇上現代產業需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2025年6月25日,安徽中醫藥大學“岐黃薪火,鄉約同行”實踐隊深入阜陽太和縣,以百年非遺陶氏燒傷膏為切口,通過“田野調查+產業觀察”的雙軌模式,探尋中醫藥守正創新的現實路徑。這支平均年齡20歲的團隊,在車間廠房與診療室之間,記錄下一份關于傳統醫藥現代化轉型的生動注腳。
病房里的科研現場:從患者反饋看非遺療效 在太和華源醫院的燒傷科病房,實踐隊員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盡管現代醫療技術發達,仍有大量患者主動選擇陶氏安濤抑菌護理凝膠。“這個藥膏涂上去涼絲絲的,比打針吃藥管用!”一位燙傷患者向隊員展示正在愈合的手背。“我們特別關注患者用藥后的生活體驗。”護理醫生介紹,團隊創新設計“療效-經濟-心理”三維問卷,不僅記錄創面愈合速度,還追蹤患者治療期間的焦慮指數變化。這些數據將與臨床病歷形成交叉驗證,為非遺療法的循證醫學研究提供新思路。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住院患者。(李玟供圖)
油紙里的千年智慧: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突破 在華源康華中醫診所,第三代傳承人閆濱海的演示讓隊員們大開眼界——棕褐色的藥膏在銅鍋中翻滾,特定火候下飄散出混合著草藥清香的焦香。“這層油紙看似普通,實則暗藏玄機。”他小心翼翼展開一張泛黃的油紙,“祖輩制成的油紙能保持藥膏濕度平衡,這是現代鋁箔包裝無法替代的。”當談及傳承困境時,第四代傳承人陶安濤展示了家族珍藏的清代藥方手札:“現在我們正嘗試用低溫萃取技術保留活性成分,但核心配伍比例絕不改變。”實踐隊敏銳捕捉到這一矛盾點,在調研報告中特別建議:建立“古法工藝數據庫”,運用3D掃描記錄傳統工具形制,為非遺保護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智能物流背后的產業躍遷 實踐隊前往安徽華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考察現代制藥領域的前沿動態。師生們首站抵達現代化倉儲物流中心,實地探訪其高效運轉的智能化管理體系——半自動化的運輸線與高精度的分揀設備緊密協作,共同保障醫藥物流在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精準流轉。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華源醫藥集團的藥物倉庫(李玟供圖)
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內容充實、意義深遠,團隊以阜陽市太和縣華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典型樣本,通過多維度觀察與分析,深入探究中醫藥產業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革新路徑與發展潛力,以青年視角為地方醫藥產業升級注入蓬勃活力。調研過程中,實踐隊成員不僅直觀感受到傳統醫藥與現代產業融合的生動實踐,更深刻體悟到新時代醫藥工作者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他們將持續聚焦擁有百年歷史的非遺陶氏燒傷膏技藝,努力搭建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之間的溝通橋梁,用專業所學守護生命健康,以赤誠之心傳遞醫藥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