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灰瓦間,VR眼鏡映照出三百年前的書房陳設;泛黃手稿前,青年學子觸摸著《聊齋志異》的文學脈搏。
“傳千年齊風,譜青春魯韻”社會實踐團赴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松齡紀念館開展主題研學活動,通過科技賦能、專家對話、問卷調查等多元形式,深化對聊齋文化的理解,探索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路徑。
史料與科技融合,還原文學巨匠創作歷程
實踐團成員在紀念館專業講解員帶領下,系統參觀了蒲松齡生平展館。展館以六大院落、七大展室為脈絡,通過2000余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呈現了蒲松齡從“初應童子試”“結郢中詩社”到“青云寺苦讀”等重要人生階段,并陳列其畫像、手稿及全球40余種聊齋學研究專著。
在“聊齋”書房原址,成員通過VR技術“走進”蒲松齡的起居空間。磨損的木桌、簡陋的茅草屋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重現了清代文人的清貧創作環境。團隊成員李同學感慨:“科技打破了時空壁壘,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的文學堅守”。
調研文化傳承瓶頸,建言創新發展
實踐團在景區發放問卷并訪談游客,發現當前聊齋文化面臨三重挑戰:
地域局限:70%游客反映故居位置偏遠,交通配套不足;
認知斷層:僅12%青少年讀過原著,多數認知源于影視改編;
體驗單一:傳統展陳方式難以吸引年輕群體。
對此,團隊提出“活態傳承”方案:建議開發俚曲數字化體驗項目、增設多語種智能導覽,并聯動周邊學校打造“館校研”學鏈。
作者: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