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入耳化銀齡錦策,暖意盈懷潤桑榆新枝
在銀發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如何為老年群體提供更精準、更具溫度的服務,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7月22日至23日,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銀”領者團隊深入南京市建鄴區興隆街道正達社區及南苑街道泰山路社區開展調研,旨在探究銀發經濟發展趨勢,了解銀發人群及備老人群在老年生活方面的多元化需求,為社區建設及銀發經濟發展注入青年智慧與力量。
分類促睦鄰,問診暖身心
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截至2023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8億,占總人口比例達19.8%。本次調研重點圍繞銀發人群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兩大方面展開,涵蓋醫療保健、居住環境、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內容。
7月22日清晨,正達社區院落內,由幾張長桌拼接而成的臨時服務臺前,多位老年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問答活動。居民李大爺就塑料餐盒的分類標準向團隊成員咨詢,涉及清潔狀態與沾有油污情況下的不同歸類方式。團隊成員現場進行了詳細解答與演示,明確清洗干凈的塑料餐盒屬于可回收物,沾有油污的則需歸入其他垃圾,李大爺對此表示理解。期間,其他團隊成員認真記錄下居民關于增設分類垃圾桶及完善標識設置的建議。社區負責人現場回應將結合反饋優化管理。臨時服務臺另一端,醫護人員為居民提供問診服務,磨刀、修鞋、牙齒健康檢查等便民項目同步開展。居民們的滿意笑容,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老年群體對健康保障與生活便利的實際需求。

圖為社區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活動 陳艷燕攝
心聲傾耳聽,期許掌心記
活動間隙,團隊成員與居民就養老需求展開深入交流。修鞋師傅撫了撫花白的鬢角坦言:“最擔心的是健康問題。希望能有方便的健康監測設備,子女不在身邊時也能安心些。”填寫問卷的趙阿姨則表達了參與活動策劃的意愿。團隊成員認真傾聽每一位居民的想法和需求并將這些寶貴建議一一記錄,隊員們深知這不僅是調研數據的積累,更是社區服務改進的基石。

圖為團隊成員對社區居民開展問卷調查 解錦航攝
志愿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匯總記錄發現,健康監測、適老化改造及社區文娛活動等方面的需求最受中老年群體關注,這一現象反映出在銀發經濟發展背景下,中老年群體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正不斷提升。團隊成員建議,社區黨群工作者應圍繞這一系列銀發需求,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打造多元化、個性化的社區活動,切實保障銀發群體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清涼遞手中,暖語慰心間
7月23日,南苑街道泰山路社區的小巷內,兩隊“紅馬甲”在社區黨委的帶領下,聯合“一家親”服務站及南京肛泰中醫醫院醫護人員,攜帶綠豆、冰糖、花露水、艾草健康錘、毛巾等消暑物資,敲響了社區內多位老人的家門。。
團隊成員首先來到錢奶奶家中,在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整理床鋪的過程中,與老人親切交流,了解到其因新冠后遺癥導致行動不便、難以下樓的生活現狀。錢奶奶多次提及社區日常對她的照料幫扶,并對團隊的到訪表達感謝。隨后,隊員們陸續走訪其他老人,除送上消暑物資外,醫護志愿者還為老人們測量血糖,同時耐心傾聽他們的實際需求。
在陪伴與服務的過程中,團隊成員通過問詢,詳細了解老人們的生活狀態、對養老服務的具體需求以及對未來養老產品的消費傾向。團隊成員與社區黨員工作者交流后得知,社區會對生活困難老人進行分類登記,以便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幫扶方案。這一實踐生動展現了資源整合、隊伍共建、服務聯動的成效,多方協作的社區服務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與歸屬感。團隊成員表示,將持續傳遞這份關愛,讓更多老人感受到社會溫情。

圖為團隊成員對社區黨員工作者進行訪談 楊博宇攝
知識傳心手,守護鄰里安
當日下午,在社區黨群活動室內,建鄴區紅十字會的急救老師為居民和團隊成員們帶來“理論+實操”的急救培訓。“記住,發現有人倒地且無反應、無呼吸時,需立即呼救并撥打120,隨后實施胸外按壓。按壓點位于兩乳頭連線中點,深度需達5-6厘米,頻率保持在每分鐘100-120次……”老師反復強調著。
在老師演示后,參與培訓的老年居民紛紛上前實踐,跪在人體模型旁,雙手交疊進行按壓練習。盡管動作略顯生疏,但大家態度專注,反復確認操作規范,展現出濃厚的學習積極性。

圖為“銀”領者團隊合影 楊博宇攝
通過這次調研,團隊成員不僅提升了服務意識,更深刻認識到社區養老服務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未來,團隊將積極推動養老服務與產品創新。針對調研中直觀掌握的銀發群體實際需求,加快推進適老化改造及智能服務產品研發,助力社區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為構建和諧老齡化社會添磚加瓦。
當夕陽的余輝鋪滿社區街道,團隊成員筆記本上記錄的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居民對晚年生活的熱切期盼。這些沉甸甸的“銀發心聲”,是社區最真實的回響,將匯入青年學子的研究與思考,最終轉化為更精準、更貼心的服務,回饋這片用腳步丈量、用心靈傾聽的土地。青春的探索仍在延續,只為讓那抹“銀發”在歲月中綻放更安然的光彩。(通訊員謝昕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