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談預制菜 ——以“四氣五味”“脾胃運化”與“天人相應”為核心的探討
一、引言
預制菜經洗切、調味、熟化、速凍或真空等工藝后上市,可即配、即熱、即食。中醫強調“藥食同源”,飲食不僅是能量來源,更是調和陰陽、長養正氣的手段。本文嘗試從中醫視角剖析預制菜的利與弊,并提出可踐行的健康策略。
二、中醫飲食觀核心概念
1. 四氣五味:寒、熱、溫、涼四氣與酸、苦、甘、辛、咸五味決定食物偏性,貴在平衡。
2. 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運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濁。若脾胃受損,百病由生。
3. 天人相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飲食應順四時、擇新鮮,以得天之“生氣”。
三、預制菜的中醫之利
(一)便捷護“脾氣”——減少煩勞、節約心神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現代生活節奏快,過度操勞亦傷脾。預制菜免去買洗切配,減少勞倦思慮,對“勞倦傷脾”者(腦力工作者、產后、病后)有暫時護脾之效。
(二)標準化搭配——便于“辨證施膳”
部分品牌按營養學設計套餐,葷素比例、熱量、鹽油定量。對糖尿病、高血壓等需“辨證施膳”的人群,可通過標簽快速選擇匹配體質的菜品,避免自行烹飪時“五味過極”。
(三)速凍鎖鮮——保留部分“氣”
現代速凍技術在-35 ℃以下瞬時鎖鮮,可較大程度保留水溶性維生素及辛香氣味,較傳統反復加熱的食堂大鍋菜,其“辛散、芳香醒脾”之力損失更小。
四、預制菜的中醫之弊
(一)失鮮失氣,違逆“天人相應”
谷井文教授指出,預制菜保質期動輒百天,遠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節律,缺乏“生氣”。長期攝入“陳腐之氣”,易致氣機壅滯、精神不振。
(二)添加劑礙肝脾,導致“濕濁內生”
防腐劑、增稠劑等屬“濁陰”之品。肝主疏泄,脾主運化,長期攝入則“肝郁乘脾”,表現為脘痞、納呆、大便黏滯,甚則濕熱蘊結,增加腫瘤風險。
(三)高油、高鹽、高糖——“滋膩礙胃”
市售預制菜鈉含量常>400 mg/100 g,脂肪>10 g/100 g。滋膩之品最易困脾生濕,久而聚痰生熱,導致肥胖、消渴、眩暈等“富貴病”。
(四)二次加熱——破壞“陰液”
維生素C、B族等多屬“陰液”范疇,在二次加熱中大量流失,易見口干、便秘、皮膚干燥等“陰虛”征象。
(五)品種單一、缺乏“五色入五臟”
綠葉蔬菜少,多為胡蘿卜、土豆等“耐儲根菜”,缺少青色養肝、赤色養心之品,久則五臟失養。
五、中醫視角下的合理使用策略
(一)“三因制宜”
1. 因人:氣虛質者可選低鹽、低脂、高蛋白預制菜;濕熱質者慎食。
2. 因時:冬季可偶爾使用溫補類預制菜,夏季尤忌重口味、隔夜冷食。
3. 因地:南方濕熱地區,宜選辛香醒脾、化濕類預制菜(如胡椒豬肚湯),忌麻辣、厚味。
(二)“加減調和”
1. 加:自備新鮮綠葉蔬菜 100–150 g,沸水沖焯后與預制菜同拌,可補“青色入肝”。
2. 減:將預制菜附贈調味包減量 1/3–1/2,或用溫水略涮,減鹽去膩。
3. 配:餐后飲生麥芽、陳皮、山楂煮水 200 mL,健脾助運,化解滋膩。
(三)“先辨后食”
建立個人體質辨識檔案(舌象、脈象、癥候),每月復盤。濕熱、痰濕體質者限制每周≤2 次,陽虛者可稍放寬,但仍以新鮮自制為主。
六、結論
預制菜作為現代產物,其便捷性與標準化可在特定情境下“護脾”“省時”,但因其失鮮、添劑、滋膩之弊,長期、大量食用必損脾胃、礙氣機、違逆天時。中醫主張“以平為期”,倡導辨證取舍、因人制宜,通過“加減調和”及順應四時的新鮮膳食,方能趨其利而避其害。
實踐報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