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月18日,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離退休處主辦的“國醫進萬家”項目的全程指導與支持下,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赴浙江山區海島鄉村振興促進團的師生們,背上行囊,一頭扎進了溫州市洞頭區的海島和臺州市天臺縣的山區,將中醫藥健康服務精準送達山區海島的銀發老人身邊,并深度探尋基層中醫藥發展的現狀與路徑。
方言科普與急救普及:打通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 在溫州洞頭的觀音礁村和甲山社區,面對信息接收相對不便的老人群體,團隊創新服務形式。溫州籍成員操起家鄉話,將“三高”防控、聽力保護等健康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現場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剪刀石頭布”口訣時,老人們邊念邊比劃,學習熱情高漲。“用溫州話講養生,聽得懂,記得住!”76歲的王阿婆笑著點贊。
圖1 團隊在溫州市洞頭區甲山社區進行養生操教學
陳雨昕 供圖
傾聽基層心聲:破解海島山區醫療困境 在大門鎮岙底村衛生室,翁征醫生的診室里,一整面墻的中藥柜格外醒目:金剛藤、野麻根、抱石蓮……“現在免費西藥政策讓愿意吃藥的老人多了,效果也不錯,”翁醫生邊抓藥邊對隊員們說,“也有一些管用的中草藥、針灸推拿,但因為人手場地不夠,做起來難啊。”這席話道出了許多偏遠地區村醫的共同無奈。團隊意識到,基層面臨的藥材供應、人才短缺等問題,亟需更多關注和系統性支持。
圖2 團隊采訪洞頭區大門鎮岙底村衛生室翁醫生
陳雨昕 供圖
校地協同義診:健康驛站開進百年宗祠 帶著對基層中醫發展的思考,團隊又來到了天臺縣山區。在水南村擁有百年歷史的許氏宗祠內,一個臨時的“健康驛站”火熱開張。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子與當地醫生專家緊密協作,為老人們提供免費義診與基礎健康檢查。
中醫骨傷科的龐衛祥醫生耐心地為61歲的許奶奶檢查關節、望舌苔、把脈問診,并細致地教授她如何按摩手上的穴位來緩解不適。“醫生講得很清楚,按按這里,我這老胳膊老腿真的舒服些了。”老人們樸實的反饋,成為校地協作模式服務基層實效的有力證明。
圖3 義診現場,龐醫生耐心與老年患者溝通
何濮丞 供圖
尋訪非遺傳承:聆聽鈴醫傳承人的憂思 在更偏遠的天臺縣街頭鎮,團隊拜訪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臺鈴醫傳承人季定乾醫生。季老帶領團隊成員實地辨認草藥:他指著七葉一枝花講述其消腫功效,輕觸含羞草解釋其安神作用。“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啊!可惜現在會用的人越來越少了。”季老撫摸著草藥,語氣中帶著深深的憂思。他叮囑年輕學子們:“學中醫一定要‘走出去’,上山識百草,親口聞嘗驗,才能成為真正的好醫生。”這份對中醫藥傳承的深切期許與憂慮,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隊員心中。
圖4 季醫生帶領團隊成員認識中草藥
何濮丞 供圖
實踐思考:為銀齡健康與中醫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13天里,團隊足跡遍布洞頭、天臺的3個鄉鎮、5個村莊和2個社區,走訪7家基層衛生機構,入戶為百余位老人完成健康調查。初步數據顯示,約70%的老人存在輕度以上血壓偏高,約60%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傷,頸肩腰腿痛等慢性疾病亦較為普遍。

圖5 團隊成員合影
何濮丞供圖
團隊真切觸摸到了海島山區老人“看病遠、看病難”的痛點,傾聽了像翁醫生、季老這樣堅守者的心聲。無論是破解海島醫療資源瓶頸,還是守護山區亟待傳承的驗方技藝,都需要持續的努力。帶著滿滿的實踐收獲與思考,浙江中醫藥大學的青年學子們將繼續肩負使命,讓這份源自岐黃之術的守護,為更多銀齡老人帶去健康的溫暖,為中醫藥的基層傳承與創新貢獻青春智慧。(陳怡 張予涵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赴浙江山區海島鄉村振興促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