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醫(yī)學子 “三下鄉(xiāng)” 實踐報告:攜手防艾,守護健康
學校名稱:錦州醫(yī)科大學
學院名稱: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團隊名稱:醫(yī)路遠航志愿服務實踐團
關鍵詞:防艾 科普 調查
一、實踐背景
艾滋病,作為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發(fā)的嚴重傳染病,自 1981 年首次現(xiàn)身以來,已成為全球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巨大挑戰(zhàn)。放眼全球,艾滋病疫情仍在持續(xù)擴散,形勢不容樂觀。在我國,經過多年不懈的防控努力,艾滋病疫情總體維持在低流行水平,但在局部地區(qū)和特定人群中,聚集性疫情依然存在。盡管目前艾滋病尚無法完全治愈,但通過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患者能夠長期保持健康狀態(tài),壽命也可接近正常人,同時傳播風險也能得到有效降低。在此情形下,廣泛普及防艾知識、消除大眾認知誤區(qū)、提升公眾自我保護意識,已然成為應對艾滋病挑戰(zhàn)的關鍵舉措。

二、實踐基本情況
(一)實踐主題
防艾,不止于 “防”,更在于 “懂”
(二)實踐內容
本次實踐活動中,錦州醫(yī)科大學醫(yī)路遠航志愿服務實踐團的同學們奔赴北湖公園,舉辦了一場極具意義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活動。活動當天,實踐團成員身著整齊劃一的志愿者服裝,早早抵達北湖公園。他們迅速兵分多路,一部分成員在公園入口、廣場等人流量較大的區(qū)域設立宣傳咨詢點,精心擺放圖文并茂的防艾知識展板,成功吸引過往市民駐足了解;另一部分成員則手持精心準備的防艾宣傳手冊,主動走向路人,面帶微笑、禮貌地分發(fā)手冊,并送上親切問候。
實踐團成員積極與市民展開互動交流,通過禮貌溫和的詢問,深入了解市民對艾滋病的認知程度。針對部分市民對艾滋病存在的誤解和疑惑,成員們充分運用專業(yè)所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如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等知識,同時著重強調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共用餐具等并不會傳染艾滋病,全力消除市民不必要的恐懼和偏見。對于一些高危行為,如不安全性行為等,成員們也進行了重點風險提示,呼吁大家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此次北湖公園防艾宣傳活動,醫(yī)路遠航志愿服務實踐團與數(shù)百名市民進行了有效溝通交流。通過這次活動,不僅顯著提高了市民對艾滋病的認知水平和防范意識,也進一步弘揚了志愿服務精神,充分展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未來,實踐團將繼續(xù)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防艾宣傳活動,為助力健康社會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
三、活動流程
(一)前期準備
在活動籌備前期,醫(yī)路遠航志愿服務實踐團高度重視知識儲備與溝通技能提升,通過多維度的準備工作,為北湖公園防艾宣傳活動筑牢根基。團隊組織了一系列集中學習活動,向專業(yè)老師虛心請教,學習內容涵蓋艾滋病的發(fā)病機制、病理特征、流行病學現(xiàn)狀以及最新的防治策略等專業(yè)知識。為確保宣傳資料的準確性與專業(yè)性,團隊精心收集權威的防艾信息,精心編制防艾手冊。手冊內容不僅包含艾滋病的基礎知識,如傳播途徑、預防方法,還融入了真實的案例分析,以及針對不同人群的預防建議,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xiàn),力求讓各個年齡段、不同知識層次的市民都能輕松理解。
為使隊員們在與市民交流時更加得體、高效,團隊開展了多輪模擬演練培訓。在培訓中,專業(yè)老師悉心指導隊員如何使用禮貌、溫和的語言開啟對話,怎樣耐心傾聽市民的疑問,以及如何運用恰當?shù)闹w語言增強溝通效果,確保交流氛圍友好且真誠。針對科普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復雜問題和特殊情況,如市民對艾滋病存在嚴重誤解、抵觸情緒等,團隊進行了情景模擬,通過反復練習,讓隊員們掌握靈活有效的應對策略,確保在實際宣傳中能夠準確、規(guī)范地傳達防艾知識,消除市民的疑惑與顧慮 。
(二)實踐過程
隊員們身著整齊的志愿者服裝,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活動中。在公園內,他們通過設立宣傳點,吸引眾多市民前來咨詢;積極分發(fā)防艾手冊,將知識傳遞到每一位市民手中;開展調查問答,深入了解市民對艾滋病的認知情況。在與市民交流過程中,隊員們始終保持耐心、細心,用專業(yè)的知識和真誠的態(tài)度為市民答疑解惑,得到了市民們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三)總結與反思
本次北湖公園防艾宣傳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僅讓醫(yī)路遠航志愿服務實踐團的成員們將專業(yè)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更通過與市民的深度互動,為艾滋病防治知識的普及貢獻了青春力量。活動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暴露出一些不足,為團隊后續(xù)公益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
1. 活動成效
知識普及與認知提升:通過發(fā)放手冊、現(xiàn)場講解等形式,數(shù)百名市民直接參與活動,多數(shù)參與者表示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預防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尤其糾正了 “日常接觸會感染” 等常見誤區(qū),對消除社會歧視、減少恐慌起到積極作用。
團隊能力的全面鍛煉:成員們在前期培訓中深化了專業(yè)知識,在實踐中提升了溝通技巧 —— 面對不同年齡、職業(yè)的市民,能靈活調整表達方式,如用通俗案例向老年人講解,用趣味比喻與青少年互動,展現(xiàn)了錦醫(yī)學子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應變能力。
社會價值的有效傳遞:活動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既響應了國家防艾工作的號召,也讓公眾感受到青年群體的社會責任感,進一步擴大了防艾宣傳的影響力,為構建 “全民參與防艾” 的社會氛圍添磚加瓦。

2. 反思與改進
宣傳形式的創(chuàng)新性不足:本次活動以發(fā)放手冊、口頭講解為主,形式相對傳統(tǒng)。部分年輕市民反饋,若能加入短視頻、互動游戲等更生動的形式,接受度會更高。未來可結合新媒體工具,設計防艾知識問答、情景短劇等內容,增強吸引力。
重點人群覆蓋的精準度待提升:活動雖覆蓋廣泛,但針對艾滋病高危人群(如青壯年、性少數(shù)群體等)的定向宣傳不足。后續(xù)可聯(lián)合社區(qū)、高校等單位,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專場活動,確保關鍵信息觸達更需要的群體。
3. 未來展望
本次實踐讓團隊深刻認識到,防艾宣傳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責任的傳承。醫(yī)路遠航志愿服務實踐團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總結經驗、優(yōu)化方案,持續(xù)深耕防艾公益領域,用專業(yè)與熱忱架起 “科學防艾” 與 “社會理解” 的橋梁,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通訊員:姜首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