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的經濟管理系“紅色基因傳承隊”全體成員列隊步入河北省保定市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在青磚灰瓦的百年建筑內,隊員們通過觀摩三百余件歷史照片、手稿文獻、工讀實物及場景復原,系統考察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等革命先驅在法勤工儉學的奮斗歷程,深入體悟五四時期進步青年追求真理、報國為民的精神內核。此次為期十天的實踐聚焦歷史現場實證研究,以文獻與實物互證的方法,架設起跨越百年的精神對話橋梁。

實踐前兩周的文獻研究為實地考察奠定堅實基礎。團隊成員系統梳理1919-1921年關鍵史料,精讀《旅歐周刊》中三十二篇工讀紀實報道。通過交叉比對方形閱覽室珍藏的《新青年》第七卷特刊與數字化檔案,發現勤工儉學章程在里昂、圣夏蒙等地的執行差異達百分之四十。蔡和森家書中關于銀元兌換的七處記載,勾勒出當時留法學生的經濟壓力曲線。這些翔實的文獻準備,使隊員在步入展廳時已構建起立體的歷史認知框架。
紀念館主體展廳內,展柜陳列的1920年《勤工儉學實施細則》原件第十四條墨跡如新:“理論課業四時,勞作實踐四時”。文獻墻展示的家書演變脈絡中,1921年前的六十三封書信中五十七封采用鉛筆書寫,而1922年后的四十一封信件有三十九封轉為鋼筆書寫,書寫工具的變遷符合經濟條件的改善進程,表示赴法勤工儉學的前輩們經濟條件稍有改善。

展廳中央的玻璃展臺內,蒙達爾紀工學院課程表原件揭示嚴苛的時間管理:機械制圖課固定在周三、五晚間七時至十時,與日間工廠勞動形成精準銜接。課程表邊緣的鉛筆批注“鑄鐵廠夜班調課”字樣,成為工讀生協調學業與工作的原始見證。不遠處的展柜內,周恩來的法文筆記本第14頁上,機械零件素描與法蘭西語法練習交錯排列,墨跡深淺不一的字跡記錄著晝夜交替的艱苦學習場景。
建筑西側的復原展區重現巴黎哥倫布咖啡館場景。實測七十二厘米的橡木桌高度,較同期法國家具標準低十五厘米,桌角磨損痕跡與史料記載的“廉價二手家具”特征相符。東區育德中學預備班場景中,黑板右側懸掛的《學法文歌》工尺譜與左側課程表形成教學閉環,折射出語言培訓的系統性設計。時空走廊展墻上的施耐德工廠歷史照片里,二十一名中國學生工裝肘部均有補丁,與實物展區的磨損工裝形成跨時空呼應。

7月5日的專題研討在紀念館學術教室展開。仿制的橡木長桌前,隊員們對照實物展開深度思辨。蒙達爾紀工學院課程表上"機械制圖與電工基礎"的課程組合,引發對知識結構設計的探討;周恩來的雙語筆記中工科圖紙與語法練習的交錯排列,觸發對跨學科學習方法的思考;家書中鋼筆與鉛筆的書寫轉變,則成為理解歷史條件變化的實證線索。
當暮色漫過青石門楣,團隊成員在離館前久久駐足。恒溫展柜內,鄧小平的施耐德工廠工卡照片上,鋼印日期1921年3月仍清晰可辨;場景復原區,蔡和森使用過的松木書桌表面,深陷的墨漬烙印著當年的思考痕跡。這些歷史見證物承載的勤工儉學精神內核——在勞作中求知,在困境中堅守,將個人理想熔鑄于民族復興偉業——正轉化為新時代工程報國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