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學踐悟”烽火記憶征集項目團隊開啟紅色尋根之旅,聚焦探尋紅色路線,走訪香山革命紀念館、北大紅樓等標志性紅色紀念館,在歷史遺跡中解碼烽火歲月,以青春調研傳承紅色基因。
一、籌備動員:錨定方向啟新程
7月1日,“青學踐悟”烽火記憶征集項目啟動。項目啟動會明確分工,劃分調研組、資料整理組、宣傳組,強調挖掘紅色基因、傳承革命精神的調研意義。成員分組梳理天安門廣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北京紅色基地名錄,通過圖書館文獻檢索、學術數據庫深度挖掘、官方網站信息采集,收集基地歷史事件、紀念意義等背景資料,形成調研清單。同步聯系基地管理方,敲定實地調研時間,溝通講解、訪談安排,確定對接人,為實地走訪筑牢基礎。
實地探訪:沉浸式觸摸紅色脈絡
二、經典地標(一):天安門廣場的紅色對話
7月3日,團隊走進天安門廣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追思,于毛主席紀念堂感悟,分組開展調研:采訪游客,傾聽大眾對廣場承載的人民覺醒、國家獨立等紅色內涵的理解;對話工作人員,了解運維背后的文化傳承使命;拍攝場景與陳列,記錄參觀流線里的歷史傳遞邏輯。從游客的動情講述到工作人員的責任堅守,廣場的紅色教育價值在交流中愈發清晰,為后續研究沉淀鮮活素材。


三、經典地標(二):抗戰館里的歷史回溯
7月4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成為調研現場。跟隨講解,團隊深入“七七事變”等重點展區,觸摸抗戰歷史脈絡。與研究人員座談,探討展陳設計如何還原歷史細節、傳遞民族精神,挖掘研究成果里的教育轉化思路。內部研討環節,成員梳理抗戰線索,剖析基地以史育人的實踐路徑,同步整理調研筆記、影像,讓抗戰記憶與紅色傳承邏輯,在研討交流中具象化。

四、革命舊址(一):香山革命地的精神探尋
7月5日,團隊奔赴香山革命紀念館、雙清別墅。聚焦“進京趕考”歷史節點,調研展陳如何詮釋“兩個務必”等革命精神。參與館內專題講座、情景體驗活動,記錄“沉浸式”紅色教育的形式創新;采訪參觀者,尤其關注青少年反饋,了解紅色基因代際傳遞效果。從展陳敘事到活動互動,剖析香山革命地激活紅色記憶、培育時代新人的實踐,為紅色教育創新積累案例。

五、革命舊址(二):新文化地標里的故事打撈
7月7日,北大紅樓、京報館舊址迎來調研團隊。聚焦新文化運動、早期革命活動,與講解員、志愿者交流,挖掘“北大紅樓里的青春吶喊”“京報館的斗爭故事”等鮮為人知的紅色片段。分組調研建筑保護與展陳融合:分析歷史場景復原如何助力觀眾“穿越”歷史,探討舊址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優勢。每一處細節記錄、每一場交流研討,都在解碼舊址作為“活教材”的紅色育人密碼。

六、資料整合:解碼紅色基因傳播邏輯
7月15日,調研進入資料整合階段。調研組分類歸檔實地采集的訪談文字、影像素材,按基地、主題梳理成清晰脈絡;資料整理組對比分析不同基地(戰爭紀念類、革命運動類)的展示邏輯,提煉“以史為基、以情動人”的傳播共性,也總結出因主題差異帶來的教育側重區別;宣傳組結合調研亮點,策劃短視頻腳本、研究報告大綱,團隊研討提煉出紅色文化傳承的經驗與優化方向,讓調研成果逐步體系化。

七、總結規劃:共繪紅色傳承新篇
7月17日,項目召開總結會。各組匯報調研成果,共同撰寫研究報告,總結北京紅色基地在歷史呈現、文化傳播、社會教育中的作用,也梳理出展陳更新、互動體驗升級等優化建議。團隊帶著初步成果,與紅色基地管理方交流,分享調研發現,探討展陳創新、活動聯辦等長期合作方向,讓“青學踐悟”的調研成果,真正轉化為紅色文化傳承的新動力,續寫青春賦能紅色教育的篇章。
團隊名稱:北方工業大學紅色基地調研實踐團
指導教師:彭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