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志愿服務的腳步踏入社區,那些看似平凡而普通的場景,實則正悄然編織著一張聯結與共生的網絡。我作為朝陽小分隊的一員,在參與系列社區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得以跳出自我生活的局限,與大家一同窺見共同體建設最生動的實踐樣本。

圖為朝陽小分隊開展“一老一小”活動
2025年7月20日,由4位志愿者組成的朝陽小分隊在丹徒新城社區組織并開展了一系列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活動一共為期5天。
在“鄰里互助·便民服務日”的舊物置換角,那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卻讓我感動于物品流轉背后的情感傳遞。那里有發黃的舊書籍,隨意翻動幾頁還帶著淺淺的書香;也有一個個小巧精美的擺件,被簡單而規整的陳列在高高的架子上;但更多的是日常家居用品:臺燈,吹風機,小型電煮鍋……社區居民禮貌的詢問,交換物品,讓我感覺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物品交換,更是代際間的溫暖接力。于此同時,我們朝陽小分隊也準備了幾臺血壓測量儀為老人們進行簡單的健康測量。這種“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對接,恰是社區自治活力的鮮活注腳。
俯身清理綠化帶雜草時,指尖觸碰到的不僅是泥土與草木,更是人與環境的共生關系。當我們在居民指引下避開精心栽種的花卉,當垃圾分類宣傳冊在老人手中被折角標記,我忽然懂得:社區美化從來不是單向度的改造,而是居民對家園的共同賦權。每一次俯身清掃,都是對公共空間責任感的無聲培育。

圖為朝陽小分隊為社區居民宣講黨史
午后,我們與許多獨居老人談心閑聊,讓“老齡化”不再是冰冷的統計數據。那些被反復提及的往事、整齊疊放的舊照片,藏著個體生命與社區發展的深層羈絆;而之后在趣味課堂上看到孩子們綻放的笑容,則讓“成長陪伴”超越了任務本身,成為代際傳遞的精神養分。我認為這種對“一老一小”的關照,才恰恰是社區溫度最柔軟的體現。
在安全排查時專業知識的普及、才藝展示中多元個性的綻放,更讓我看清社區作為“生活共同體”的本質——它既需要理性的規則守護,但更需要感性的情感聯結。社區居民們圍聚學習消防知識時專注的眼神,陌生鄰里為才藝表演同聲喝彩時的默契,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事實:社區的生命力,源于每個個體主動參與的熱忱。
這些志愿經歷教會我的,遠不止服務技能本身。它讓我明白,共同體的構建從不在宏大敘事里,而在每一次真誠的對視、每一次善意的傳遞、每一次對公共事務的主動擔當里。志愿微光匯聚之處,正是社區生長最蓬勃的肌理。
文字作者:李詩語
圖片作者:李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