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煤礦資源型城市轉型加速,礦區水污染治理困境日益凸顯,已然從單純的生態問題演變為嚴峻的民生問題,并且現行法律體系在應對廢棄礦區污染存在顯著短板,為解決上述難題,2025年7月4日,河海大學法學院“律治煤澤·水煥新生”廢棄煤礦區水域治理調研團隊赴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開展“煤礦區水塌陷區生態環境修復與水域治理”調研活動。聚焦廢棄礦區水域治理立法問題,旨在通過跨學科視角與實地采樣分析、政府部門訪談等系統梳理法律漏洞和技術瓶頸,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團隊先后走訪賈汪區人民檢察院、潘安湖街道辦事處,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考察等形式,深入了解潘安湖從煤礦塌陷區到國家級生態景區的轉型歷程,并圍繞政策法規、公益訴訟及生態技術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聚焦政策法規與公益訴訟
7月4日上午,調研團隊來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一站——徐州市賈汪區人民檢察院,重點調研潘安湖水域治理中的政策落實與公益訴訟實踐。潘安湖坐落于賈汪區,作為曾經徐州市最大的煤礦開采塌陷區之一,了解賈汪區關于煤礦區水生態修復治理的相關政策以及公益訴訟方面的法律問題是很有必要的。初次來到賈汪區人民檢察院,調研團隊受到了檢察院工作人員熱情的接待,帶領參觀了檢察院內部的工作環境,了解到賈汪區檢察院的工作職能,特別是對于潘安湖水域治理方面工作的高度重視,隨后在座談會上,團隊成員很榮幸采訪到了賈汪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科長呂向陽,賈汪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吳旋以及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王鵬進。關于生態修復治理政策方面,呂科長詳細介紹了政策從無到有,從初步構建到逐步優化的過程,政策的出臺落實在廢棄煤礦區水治理過程中可謂是發揮了引領帶頭的作用。他指出,從政策空白到體系完善,賈汪區通過“政策引領+實踐創新”雙輪驅動,為廢棄礦區污水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賈汪區政府十分重視治理工作成效,將其列為重點治理項目,相關部門也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促使治理措施從理論落實到實處。從政府調研成員詢問到公益訴訟在水域治理方面的貢獻,副檢察長吳旋結合2014年以來的公益訴訟實踐,強調法律監督在水域生態治理中的關鍵作用。2015年7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擘畫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試點。在短短十年時間里,賈汪區檢察院工作人員也在不斷探索適合的工作模式和路徑,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公益訴訟工作機制,并且列舉了很多關于起訴水污染事件的真實案例,例如最高檢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案等,使團隊成員對于公益訴訟的法律工作有了更深刻具體的了解。詢問到在公益訴訟過程中遇到什么樣的法律難題時,吳副檢察長也坦言到從政策的下發到地方具體的落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履職邊界劃定不清晰,落實的實踐成果不到位等,并從法律實務角度提出強化行政部門配合,制定長效治理機制的建議等。在座談會上,為了便于了解政策的發展演變,負責人還給大家發放了省級和市級關于煤礦區水域治理相關的政策文件進行細致地瀏覽,團隊成員研讀省市級政策文件,深刻感受到政策迭代與地方實踐的緊密聯動。在一次次文件中感受到的是隨著時代發展政策的不斷優化升級,落實到地方實處是真正有益于老百姓的好政策好標準。

圖為“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合影 蔣雨萱攝

圖為賈汪區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接受采訪 蔣雨萱攝
探尋生態修復與文旅融合
7月4日下午,在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王鵬進負責人的引薦下,實踐調研團隊轉赴潘安湖街道辦事處同全程參與潘安湖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的辦事處原工作人員王保玉(已退休)進行訪談,很榮幸能夠邀請到王主任能夠以親歷者的視角幫助回顧潘安湖從“煤城瘡疤”到“生態明珠”的蛻變過程,講解潘安湖如何從一個煤礦區塌陷區一步步發展到如今的生態環境優越,旅游業發展興旺的潘安湖景觀的歷史演進歷程。上世紀50年代起,賈汪區煤礦資源為江蘇省內乃至全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但過度開采導致生態環境嚴重退化。21世紀初,潘安湖水域治理正式啟動,治理團隊將生態修復保護放在第一位,堅持自然環境生態濕地景觀主基調,致力于打造鄉野情趣的生態濕地。在提及治理模式有何借鑒之處時,王主任提到潘安湖的治理模式有借鑒到浙江省水污染治理的優秀案例,并特地前去考察學習治理經驗,但王主任特別強調潘安湖水域的治理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創新采用“填高挖低”技術,依托深層黏土地質條件,成功構造人工濕地系統。針對水質凈化問題,王主任詳解了“水系連通+自然凈化”模式:潘安湖南引京杭大運河活水,北接屯頭河形成循環水系,通過最小化人為干預實現水質自凈,最終達到國家二類至三類水標準。此外,在煤礦區區生態修復的基礎上,潘安湖街道積極將生態環境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將潘安湖采煤塌陷區的環境優化功能、生態修復功能、景觀開發功能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賈汪模板。潘安湖的生態環境治理效果直接體現在當地居民身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當地工作崗位需求量增大,景區直接提供導游、游船駕駛、保潔等崗位800余個,70%聘用當地居民,周邊興起200余家農家樂、民俗,帶動就業逾千人。區政府還設立了120余個“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優先錄用周邊村民。潘安湖居民不再需要外出謀生,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是真正地富起來了,也幸福起來了。在王主任的帶領下,調研團隊成員有機會前往潘安湖國家水利風景區進行近距離的參觀調研,乘船欣賞潘安湖的生態景觀,但見湖光瀲滟、鷗鷺翔集,切身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來潘安湖視察時說的那句“賈汪轉型實踐做得好,現在是‘真旺了’”的深刻內涵。

圖為潘安湖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接受采訪 蔣雨萱攝
經過一天的實踐活動,調研團隊不僅前往徐州市賈汪區人民檢察院向專業工作人員了解了廢棄煤礦區水的立法相關政策問題,還實地前往了潘安湖進行參觀,在與參與生態修復治理的工作人員訪談過程中,切實體會到潘安湖從廢棄煤礦區塌陷區向生態風景旅游區的轉變。本次調研通過“政策對話+實地感知”雙維度,系統剖析了潘安湖生態治理的“政策保障——產業轉型——立法建議”全鏈條經驗。團隊成員不僅解開了“水源從何而來”“凈化如何實現”等科學問題,更從法律和政策層面深化了對廢棄煤礦區水生態治理復雜性的認知。團隊成員表示,潘安湖的轉型實踐為同類地區水域生態修復提供了可借鑒的“賈汪經驗”,調研成果將為后續水污染治理及立法政策相關方面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通訊員:于嘉悅 唐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