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皖南山區綠意盎然。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逐豐青年實踐團”一行6人奔赴黃山市黃山區新豐鄉新豐村,開展從7月4日到7月8日的“三下鄉・返家鄉”實踐活動。團隊緊扣“生態農旅融合”主題,通過實地調研、文化創作、民生互動等方式,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為這座皖南古村注入青春活力。
首日深調研:摸清村情繪藍圖

7月5日清晨,實踐團抵達新豐村后,第一時間與村“兩委”負責人、河傍青年創業共享社區創始人王成召開座談會。會上,各方圍繞新豐村的發展展開交流,提及村落有百年古樹、傳統民居等生態與文化資源,也談到了特色農業與非遺文化等基礎情況。

隨后,團隊展開實地走訪調研,并通過一系列調研,熟悉了村落概況,更著重了解了村民的文化需求與生活痛點,為后續工作奠定基礎。“我們不僅要看到新豐的綠水青山,更要找到回應村民需求的方向。”實踐團指導老師張煥說道。

次日賦創意:文化賦能顯特色
基于首日調研發現——鄉村缺少文化打卡點,實踐團結合鄉村特色,開啟“藝術+農事”雙軌行動,整合資源打造特色IP,以文化賦能助力村民致富。
在村頭閑置墻面前,藝術與園林專業學子正勾勒初稿——以當地板龍民俗為主題,融入板栗、桑蠶等農業元素,計劃繪制30平方米的3D墻繪。“這幅畫既要體現‘豐韻’,也要讓村民看得懂、喜歡看。”負責設計的24級風景園林專業研究生汪思昀同學說,團隊特意保留了馬頭墻輪廓,讓現代藝術與古村肌理自然融合。

與此同時,林學專業學子提前開展植物標本采集,為后續課堂準備素材。他們走進山林,采集楓楊、板栗花等植物,講解其特性并壓制標本,這些都成為課堂的重要教具。
逐豐自然美育課堂:守護童心傳文化

7月7日,實踐團聚焦留守兒童群體,開設“逐豐自然美育課堂”,以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
課堂前,團隊完成了標本整理、工具分裝等前期準備。課堂上,實踐團成員用提前采集的植物標本,教10余名留守兒童制作拓印書簽。“看,這片板栗葉印在紙上像小扇子!”10歲的留守兒童查雨欣舉著作品歡呼。團隊還發放了《新豐植物圖鑒》簡易手冊,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童趣科普。



在這堂專為留守兒童打造的課堂上,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自然之美,了解家鄉植物與文化,讓這個暑假充滿了知識與歡樂,也讓本土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悄然扎根。

三天實踐中,團隊累計完成1份村情調研報告、3幅墻繪初稿、50份植物標本及80份有效問卷。“安農學子帶來的不僅是創意,更是‘接地氣’的解決方案,為新豐鄉的文化賦能創作了鮮活樣本。”新豐村主任感慨道。
從專業調研到文化傳播,從獨居老人到留守兒童,安農學子以青春之力對話鄉村,用實際行動詮釋“三下鄉”的初心。正如實踐團成員許靖雯所說:“新豐的每一片葉、每一塊磚都藏著振興密碼,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它輕輕解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