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金種子”社會實踐團隊在鄧州市張村鎮冠軍村開展實踐的第三天,以對冠軍村李氏宗祠的調研為起點,深入挖掘鄉土人文、歷史故事,為后續村志撰寫提供一手素材。
冠軍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地名源自西漢名將霍去病。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元朔六年,年僅18歲的霍去病率800驍騎深入匈奴腹地,因戰功赫赫被封為冠軍侯,此地即為其封地。盡管霍去病英年早逝,但“冠軍”沿用至今,成為村莊獨特的文化符號。
宗祠外,展板上,河南工業大學向冠軍小學捐贈文具的照片記錄了高校對鄉村教育發展的關切;村內相關文化教育公益活動展現鄉賢反哺桑梓的情懷。在李氏家族淵源展板前,成員們了解到,李氏先祖于康熙年間自晉遷豫,歷經數百年繁衍,形成了如今枝繁葉茂的家族體系。從私塾先生李九桐培育愛國進步青年,到李九祥堅守鄉村教育拒任要職,多年間家族、鄉村人才輩出,崇文重教、愛國奉獻的精神一以貫之。正如《禮記·大學》所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李氏家族正以自身行動詮釋著對家國情懷的堅守。
宗祠內,講解的三位老人白發晶瑩,方言質樸,緩緩道來李氏家族的歷史:先祖于康熙年間遷居冠軍村,改“焦”姓為“李”,初到之時,家族成員憑借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以農為準,耕讀傳家,逐漸在當地立足。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發展,家族、村落的規模不斷擴大,后裔遍布全國各地,但始終秉持著以和為貴、團結鄉鄰的優良傳統。家族中曾涌現一批投身教育事業的先生,他們或是開辦私塾培育愛國青年,或是畢生堅守鄉村教育崗位,為地方培養了大批人才,歲月流轉,初心如磐,先輩的優良品行代代相傳。
(圖為宗祠前合影 王圣越攝)
(圖為團隊調研實況 王圣越攝)
下午,團隊齊聚村委會議室,繼續村志撰寫工作。基于上午調研,成員們圍繞冠軍村歷史沿革、家族文化、教育公益、民俗風情等,有序梳理素材。從李氏家族遷居冠軍村后的繁衍,到不同時期鄉賢助力鄉村建設,從宗祠歷經修繕傳承家族精神,到各類公益活動賦能鄉村教育,成員們以嚴謹、細致的態度,耐心和恒心,將碎片化信息整合,力圖還原冠軍村真實、厚重的歷史風貌。撰寫中,成員們相互討論,注重細節挖掘與史料還原,力圖在宏大的敘事中保留微觀溫度。
村志是村莊的文化載體,記錄著村莊發展現狀,也傳遞著鄉村的情懷與精神。在撰寫村志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始終秉持專業精神,用文字和情感梳理冠軍村的歷史與現狀,希圖為村莊留存文化記憶,為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鄉土文化的窗口。撰寫期間,常德海書記又送來了村民捐贈的雞蛋、水果和菜蔬,夏日酷暑,暖意清涼。
土地孕育了億萬的人民,村落承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在現代化高歌猛進的當下,鋼筋森林迅速挺起,吞噬著厚重的黃土地,今天,我們更應放慢腳步,去聆聽黃土的低語,觸摸風掠麥穗的溫柔,感受泥土沉淀的青草香,然后在對家鄉在眷戀與守望中,在夢里夢外的鄉愁里,腳踏實地,堅定前行,去追尋我們的夢,亦延續我們生生不息的文明。
本次宗祠調研是“金種子”實踐團隊在冠軍村開展實踐的重要環節。團隊通過實地采訪、調研收集資料,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用實際行動助力鄉土文化傳承。后續,團隊將繼續完善村志,借文字留存冠軍村史,用筆墨承載鄉土文韻,讓厚重的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高校學子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探索新的有益路徑。我們相信,“金種子”會一直在鄉土文化傳承的土壤中扎根生長,開出灼灼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