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深化青年社會實踐內涵,7月3日,江西職業技術大學“經緯筑造”文化傳承團走進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開展“云霧茶里尋根 草木拓間鑄魂”主題實踐活動。團隊以“非遺傳承、生態探源、文化創新”為實踐主線,在傳統技藝的煙火氣中觸摸文化根脈,在自然生態的課堂里厚植傳承底氣,用青春行動書寫當代青年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
(圖為廬山植物園合照 周慕穎攝)
傳承人傾囊授技法,學子躬身探茶秘廬山云霧茶制作技藝傳承人以“廬山生態與茶韻根基”為切入點,結合千年制茶歷史,詳細講解了鮮葉采摘“一芽兩葉”的標準化要求——需選取芽頭飽滿、葉片舒展的嫩梢,既保證原料活性,又契合廬山氣候特征;從萎凋環節的濕度精準調控,到殺青時“高溫快炒”鎖住鮮爽,再到揉捻塑形、理條定形、烘干提香等核心工序,每一步都凝結著古人順應自然、敬畏生態的智慧。實踐隊員們圍爐執鍋,沉浸式參與制茶全流程。“過去以為制茶是‘老把式’的經驗活,現在才明白,從鮮葉選擇到火候控制,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科學邏輯。”隊員丁同學在實踐手記中寫道,“這份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哲學,我們要讓云霧茶的茶香與文化故事‘走’出深山,讓更多人讀懂其中的智慧。”

(圖為廬山植物園采茶照 熊荻攝)
(圖為云霧茶制茶過程 邱鑫童攝)
細辨植物識特性,聆聽故事悟根基在植物園科普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化身“生態觀察員”:美洲商陸低垂的花序與中國商陸昂揚的姿態,是自然演化的“生存教科書”;小溪洞杜鵑從瀕危到重生的“生命逆襲”,見證著科研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守護;井岡山杜鵑、紅豆杉等珍稀植物的保護檔案,更串聯起“守護自然基因庫”的責任鏈條。
“一片好茶的誕生,離不開腳下這片土地的滋養。”隊員胡同學感慨道,“過去只知云霧茶‘香高味醇’,如今才懂,從茶樹品種選育到鮮葉品質,從生態環境到制作技藝,環環相扣的背后,是生物多樣性為非遺傳承筑牢的生態根基。”這份對自然的敬畏,正悄然融入隊員們對云霧茶技藝的深度探索中。
(圖為廬山植物園講解圖片 熊荻攝)
巧拓葉韻顯匠心,自然藝術融新意隊員們前往植物園科普館,沉浸式體驗植物拓染技藝。大家精心挑選形態各異的葉片,將其平整鋪在棉麻布料上,持錘反復敲打。隨著力度傳遞,葉綠素與植物纖維緩緩沁入布料,獨一無二的葉脈紋路漸漸暈染開來。一錘一落間,隊員們感受著植物特征,把自然饋贈與藝術創意巧妙糅合,讓葉片脈絡在布料上“復活”,盡顯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匠心新意。
(圖為拓染過程 鄢晨攝)
數字化建檔存精粹,多渠道傳播續茶魂為讓非遺技藝“可看、可學、可傳”,團隊同步啟動“云霧茶制作技藝數字化工程”:學生們將此次實踐中掌握的每一道工序(從采摘標準到提香火候)進行視頻拍攝、參數整理與流程圖示化,形成包含操作規范、制作工藝的“云霧茶制作技藝數字IP”。后續,該IP將多渠道傳播,讓更多人直觀的了解廬山云霧茶非遺技藝的細節與價值。
從茶鍋前的躬身實踐,到植物叢中的生態觀察;從拓染布上的自然留痕,到數字檔案的系統記錄,“經緯筑造”文化傳承團用腳步丈量文化厚度,用行動詮釋傳承擔當。正如隊員們在實踐總結中寫道:“我們不僅要做云霧茶技藝的‘學習者’,更要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創新者’——讓茶香更濃,讓文脈更長。”
編輯:熊荻 周慕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