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園青春撞上鄉土煙火,會迸發怎樣的奇妙化學反應?6月29日 到 7月1日,安徽中醫藥大學“杏林鄉音”實踐團化身“青春劇團”,奔赴古井鎮開啟暑期“三下鄉”之旅,把校園里的朝氣與熱忱,一股腦“搬”進鄉土日常,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圖為安徽中醫藥大學2025年暑期“三下鄉”實踐團合影,姚皓宇通訊員攝)
(圖為鄉親們熱情觀看實踐團慰問演出,姚皓宇通訊員攝)
在古井鎮小學,實踐團玩起“藝術 + 急救”雙buff。一邊教孩子彈尤克里里,把音樂種子撒進童真;一邊開急救小課堂,教如何應對緊急狀況。孩子們樂開花,直喊“學會這些,遇到危險不怕啦”,穩穩接住青春劇團的“技能包”。文藝與知識的雙重傳遞,不僅點亮了鄉村孩子們的生活,更彰顯了青年學子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圖為實踐團開展合唱、急救、戲曲多元課堂,姚皓宇通訊員攝)
7月1日,實踐團走進皖北烈士陵園紀念館。青年學子瞻仰紀念碑、重溫入黨誓詞,一頭扎進歷史陳列“挖寶”——探尋革命先輩的熱血故事,領悟理想信念的力量。這一趟,紅色基因像種子在青春里扎根發芽 ,讓青春與信仰雙向奔赴。通過紅色研學,青年學子從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使命的決心。
(圖為實踐成員在皖北烈士陵園莊嚴宣誓,姚皓宇通訊員攝)
除了文藝和紅色之旅,實踐團變身鄉村振興“調研員”,扎進田間地頭、產業基地。聚焦“千億江淮糧倉”,研究智慧農業咋運作;探訪中藥材園,憑中醫藥專業給產業升級“開藥方”。和返鄉創業青年嘮嗑,為鄉村發展“把脈問診”,把校園知識全“倒”進鄉土實踐,弄懂“鄉村要啥,青春干啥”。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田野,青年學子用專業知識助力鄉村振興,真正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圖為實踐團成員深入鄉親間開展調研,姚皓宇通訊員攝)
“頭回深入鄉村,看到鄉親們笑成花,值了!”實踐團成員張欣悅的話,說出大伙心聲。安徽中醫藥大學這群“青春劇團”,用多元實踐叩開鄉村門,以紅色精神筑牢青春魂,拿專業知識助力振興夢,把“三下鄉”活出“青春該有的模樣”——鮮活、有料,帶著滿滿鄉土溫度。這場青春與鄉村的相遇,沒有劇本卻滿是驚喜,正書寫著新時代青年踐行使命、服務鄉村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