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藝脈新農·眉韻童夢”鄉村振興實踐隊攜手南安市眉山鄉政府于南安市皇旗尖生態茶園成功舉辦創新茶飲調制與特色文創展示活動。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院長郭玉瓊,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黨委副書記張云帆,南安市眉山鄉黨委書記傅清霖,以及相關企業代表、學院師生代表共同出席活動。
與會領導老師
郭玉瓊院長、傅清霖書記分別圍繞“勉勵學生繼續發揮專業所長為鄉村振興貢獻福農智慧”“持續深化合作讓校地共建再結碩果”進行發言。活動現場,三下鄉實踐隊學生代表展示了結合眉山特色資源設計研發的四款新式茶飲、百香果IP形象展示、茶中藥香囊等產品。其中,在安溪茶學院林東藝老師的指導下,以眉山鄉當地盛產且品質優良的紅茶和鐵觀音作為核心茶基底并將當地特色農產品作為主要原料,研發的四款新式茶飲備受好評。同時詳細匯報了圍繞當地特色農產品進行考察,特別是新式茶飲研發所取得的扎實進展,獲得與會領導和老師的充分肯定。
實踐隊研發的新式茶飲
研發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早在今年四月份,實踐隊的同學們就已經在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實驗室中進行了配方調試與品鑒優化。在反復的實驗和品鑒過程中,同學們精心調整茶葉種類與茶水比、浸泡時間,探尋各種水果的搭配和比例,控制每款茶飲的甜度,努力在清爽口感與茶果協調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同時注重茶湯的醇厚度,力求在保留茶湯傳統特點的基礎上突出水果原料本真之味。經過多次調整,最終研發了以下四款新式茶飲:以紅茶為基底,混合牛乳得到的紅釉奶霜輕乳茶;以濃香型鐵觀音為基底,混合牛乳得到的云乳青香;以清香型鐵觀音為基底,混合百香果汁和鳳梨汁得到的百鳳青茶沁和同樣基底茶混合青提汁和水蜜桃汁得到的桃氣青野。
實踐隊正在研發
深入調研是產品落地的關鍵支撐。實踐隊并未局限于實驗室內的調配,而是帶著初步成型的茶飲樣品,走進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協同創新中心,組織小型品鑒會,邀請領導老師和同學參與,并從口感偏好、產品喜好等方面,通過面對面訪談等形式進行調研,最終得出獨具地方特色的百鳳青茶沁最受歡迎的結論。調研顯示,這種利用本地資源開發的健康飲品獲得了較高的接受度,尤其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愛,為后續可能的產業化推廣奠定了初步的市場認知基礎,成為下一輪產品配方優化與市場定位的重要依據。
領導老師交流品嘗
實踐隊的同學們還將創意聚焦于農產品品牌化。他們以極具當地特色的黃金百香果為原型,結合眉山鄉茶葉資源豐富的特點,著手設計打造了專屬于眉山鄉黃金百香果的IP,賦予農產品生動可愛的視覺形象,并定制了印有此IP形象的奶茶杯套。同時,同學們還將現代設計理念與鄉土特色巧妙結合,從最初的概念草圖構思,到運用專業建模軟件為以百香果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進行包裝設計3D模型構建,力求在保護產品、方便運輸的基礎上,通過包裝視覺提升產品吸引力和品牌辨識度。
此外,實踐隊的同學們還催生了另一項特色成果——茶中藥香囊。同學們共同研究,利用當地出產的中藥材,與精選的茶葉進行拼配,開發出兼具茶香與藥草清香、具有實用價值的香囊產品。這不僅是延長茶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積極探索,也是對傳統中醫藥文化與茶文化融合創新的有益嘗試。
實踐隊研發的茶中藥香囊
校地共建,為實踐探索提供了強大動力與堅實保障。此次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成果取得,離不開學校與地方政府的通力協作。張云帆副書記表示:“我院設立茶學專業,具備新式茶飲研發的專業基礎。有助于開發符合年輕消費市場的新式茶飲,助力實現三產融合。學院提供人才與技術,鄉鎮提供實踐平臺,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形成高校、當地、市場三方閉環。”校地共建讓同學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鄉村發展的實際問題,有效打通了從實驗室研發到田間地頭應用的橋梁,值得深入推廣。
本次活動不僅是對實踐隊前期工作的總結與肯定,更吹響了深化探索的號角。這些扎根鄉土、面向需求的探索,清晰地印證: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與人才的支撐,高校與地方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力,是激活鄉村產業潛能、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必由之路。實踐隊成員們紛紛表示,將繼續完善產品、深化調研,積極尋求成果轉化路徑,努力讓茶香果韻真正成為帶動當地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力量。
(樊冬煌 趙航/文 馬培軒 易貝兒 趙航 張榮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