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赴湘潭市中華文化傳承團走進湘潭市岳塘區夢想家綜合運動館,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巫家拳的短視頻記錄與傳播工作,以新媒體為橋梁,探索傳統武術現代化傳播的新路徑。

實踐團成員與顏教練在夢想家綜合運動館前合影 該運動館人員攝
在巫家拳的拍攝現場,傳承人顏凱章演示棍法時木棍擊打自制靶人時發出清脆爆響。棍尖因長期操練形成細微凹痕,這些使用痕跡成為非遺傳承的物質見證。鏡頭中,“扁肘”動作行云流水,以圓弧之勢巧妙化解進攻;“擂肘”迅猛剛勁,如重錘下砸震懾四方;“擱肘”攻守兼備,盡顯傳統武術的攻防智慧。此外,“寒雀腿”“明尖腿”等腿法動作也被完整記錄,凌厲的招式將巫家拳剛勁迅猛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幀畫面都凝聚著巫家拳傳承百年的深厚底蘊。

夢想家綜合運動館內顏教練展示 彭笑攝

夢想家綜合運動館內顏教練展示 彭笑攝
“我們希望通過特寫鏡頭,讓觀眾看見非遺傳承中被忽略的細節。”實踐團成員介紹,此次拍攝不僅記錄動作表象,更試圖解析招式背后的文化密碼。如寒雀腿的輕盈對應湖湘武術“以巧破力”的智慧,擂肘的剛猛暗合楚文化“剽疾尚武”的精神,而棍法中“兵械即身體延伸”的理念,則在器械與肢體的默契配合中得以詮釋。
據悉,團隊后續將素材剪輯成系列短視頻,通過多平臺傳播。“當寒雀腿的彈踢速度、擂肘的發力角度被量化為可視化數據,非遺就不再是模糊的文化符號。”顏凱章對影像傳播充滿期待。這種將傳統武術拆解為視覺語言的嘗試,正在讓巫家拳從地域非遺變為可感知、可傳播的文化IP,為非遺的當代傳承開辟新路徑。
鏡頭定格的不僅是巫家拳操的招式細節,更是傳統技藝在影像時代的重生瞬間。當寒雀腿的靈動、擂肘的剛勁通過屏幕抵達年輕受眾,非遺傳承便有了跨越時空的對話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