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黃河流域(河南段)生物多樣性調研與科普宣講團發起的“發現野性之美,守護黃河生態”主題活動走進洛陽市洛寧縣上戈鎮。此次活動聚焦當地典型的自生植物種群,結合無人機高空影像與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進行生態地貌分析,并開展了一場生動的科普宣講,吸引了當地村民、學生與志愿者熱情參與,為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系統提供了數據支撐和公眾參與平臺。
調研團隊于上午抵達上戈鎮后,第一項任務是利用無人機對調研區域進行全面航拍。上戈鎮地形多為丘陵與淺山交錯,傳統地面調查難以全面獲取區域生態數據,而無人機航拍則從空中構建起高分辨率的地表影像圖,為后續植物物種識別與空間分布建模提供了堅實基礎。

調研團隊采用無人機,搭載RGB多光譜相機,在近1小時的作業中,完成了約2平方公里區域的航測任務,并將拍攝圖像實時回傳至移動工作站。隨即,技術組通過GIS系統對影像進行拼接、糾正與分析。研究人員利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分類圖層,快速定位出典型自生植物群落分布區域。通過與先前調研數據比對,發現多個樣方區域在近三年間植被覆蓋度明顯提升,生態修復趨勢顯著。

在確定樣方區域后,植物學組對多個生物群落進行詳細觀察與采樣。上戈鎮由于海拔差異大、水源分布零散,孕育出種類豐富、適應性強的野生植物。此外,調研組還記錄到了多種中藥材植物,如柴胡、白芷、山茱萸等,顯示出該區域具有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潛力。為確保數據的標準化與可持續更新,團隊將所有植物樣本影像、采集位置、群落關系和生態指標錄入系統,以期為未來的科研與保護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持。
在完成樣地調研的同時,科普組也在上戈鎮中小學開展了科普宣講活動。宣講內容涵蓋自生植物的識別技巧、生態功能、生物鏈關系及其與人類生活的聯系。宣講團通過植物標本展示、實物講解與互動游戲形式,使現場數名中小學生了解了“什么是自生植物”“為什么保護它們”“黃河為什么需要我們共同守護”等核心問題。

宣講團成員表示:“我們希望讓孩子們從小認識到,保護生態并不遙遠,它就發生在我們的村莊、田野和山坡。每一株野花,都可能是生態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少村民也聞訊而來參與聽講,并就農業耕作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進行了交流。一位當地果農表示:“聽完后我才知道,有些野草其實是益草,它們能固氮、改善土壤,還能吸引傳粉昆蟲,這對咱種蘋果很有幫助。”盡管上戈鎮的生態狀態總體穩定,但調研過程中也暴露出部分問題。
由于個別區域農田退化、外來物種如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以及傳統濫采藥材行為,部分自生植物生境面臨威脅。調研組呼吁,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應強化基層生態監測網絡建設,支持地方志愿者參與植物數據收集,同時加強村級生態管護隊伍的能力培訓。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天然走廊”。上戈鎮作為黃河流域的一環,其生態健康狀況直接影響整個流域生態功能的穩定性。此次調研不僅提供了詳實的植物本底數據,還為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提供了科技參考。當無人機從上空回望這片黃土地時,那些被陽光照耀的灌木、野花與青苔,或許無名,卻生生不息。它們如同黃河之水,雖曲折卻不屈。它們的命運,不應只由時間決定,更需要人的關注、理解與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