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夢鄉村:多元實踐活動賦能兒童成長與鄉村振興
青春筑夢鄉村:多元實踐活動賦能兒童成長與鄉村振興
2025年7月3日,一場融合環保教育、科技助農與紅色文化傳承的實踐活動在余干縣百拓有限公司及前山村文化實踐站展開。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三下鄉”團隊聯合當地力量,通過“變廢為寶”手工創作、科技小院實踐考察、素拓游戲及紅色劇本殺等系列活動,為鄉村兒童與農戶帶來了兼具趣味與深度的實踐體驗,書寫了青年力量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
環保手工啟智,變廢為寶育童心
當日上午,“變廢為寶”主題手工活動在前山村文化實踐站率先啟動。活動以“廢舊材料的創意新生”為核心,吸引了30余名兒童參與。開場環節中,工作人員通過素拓游戲決定兒童選取材料的順序,以趣味方式引入“資源循環利用”理念。在手工創作環節,孩子們進行粘土與飲料瓶改造筆筒項目。
活動尾聲,工作人員回顧所用廢舊材料,引導兒童思考家庭舊物改造的可能性,將環保意識深植童心。這場活動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更以直觀方式讓他們理解了“變廢為寶”的生活智慧,為鄉村兒童環保教育提供了創新樣本。
科技小院賦能,校地聯動促振興
上午九點,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三下鄉”團隊在楊玲玲老師帶領下,前往余干縣百拓有限公司“科技小院”開展實踐考察。該小院由江西農業大學設立,旨在為農戶提供養殖技術指導與支持。在農戶與校方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深入蔬菜大棚與養殖基地,從大豆種植技術到玉米銷售路徑,從禽類養殖管理到生態農業模式,全方位了解鄉村產業發展現狀。
“大棚蔬菜的溫控系統如何應對極端天氣?”“養殖糞便如何實現資源化利用?”成員們結合專業知識與實踐觀察積極提問,農戶與老師們以實例一一解答,形成了校地知識互通的良性互動。午飯后,三下鄉成員邵佳蕊以“青年建功,鄉村振興”為主題開展微黨課,從國防建設切入,講述青年一代在鄉村振興中的使命擔當,引發在場村民與團隊成員的深刻共鳴。科技小院的實踐考察不僅讓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與鄉村產業需求對接,更推動了高校智力資源向農村下沉,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扮演游戲升溫,紅色劇本傳承精神
“紅色劇本探史跡,童心演繹承薪火”主題活動在文化實踐站拉開帷幕。恰逢建國75周年、紅軍長征90周年,活動以沉浸式劇本殺形式,將“八角樓的燈光”“雷鋒補襪子”等革命故事轉化為互動劇情。主持人化身“圖書管理員”,通過紅皮書與動畫短片帶領兒童穿越“時光隧道”。在角色分配環節,毛澤東、雷鋒、王進喜等英雄人物的卡通角色卡引發孩子們的熱情,英雄NPC用簡化語言講述故事,配合肢體動作示范,讓紅色歷史變得可感可知。
互動任務環節亮點頻出:扮演“小聽”的兒童向英雄提問,“雷鋒叔叔為什么總幫助別人?”;“小幫”們為大家倒水,踐行助人為樂精神;分組挑戰中,孩子們學習劉胡蘭“勇敢站姿”、喊出王進喜“石油工人一聲吼”的口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英雄品質。知識問答環節,“毛澤東為劉胡蘭題字是什么?”“王進喜的外號是什么?”等問題引發搶答熱潮,答對者獲贈文創小包等禮品。活動尾聲,周恩來NPC為完成任務的兒童頒發獎勵,全體齊喊“傳承紅色精神,爭做時代新人”口號,在莊重而熱烈的氛圍中,紅色基因的種子悄然播撒。
多維實踐顯成效,青年擔當映初心
從環保手工到科技助農,從素拓游戲到紅色劇本殺,當日的系列活動形成了“教育-實踐-傳承”的完整閉環。對兒童而言,他們在動手創作中樹立環保意識,在劇本演繹中理解紅色精神,實現了從知識接受到情感共鳴的提升;對“三下鄉”團隊而言,科技小院的考察讓他們目睹了鄉村產業的發展痛點與機遇,微黨課與紅色教育活動則強化了青年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
活動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前期的精心籌備:“變廢為寶”活動精準選取常見廢舊材料,確保創作可行性;紅色劇本殺嚴格審核歷史細節,兼顧適齡性與教育性;科技小院實踐對接農戶實際需求,實現智力幫扶。這些細節體現了活動組織者“以需求為導向、以實效為目標”的策劃理念。
此次實踐活動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縮影。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通過“科技小院”搭建校地合作平臺,以“三下鄉”活動為載體,讓青年學子在基層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從環保理念的兒童啟蒙到紅色文化的代際傳承,從科技助農的實地考察到鄉村振興的理論宣講,多元活動形式如繁星點點,照亮了鄉村教育與產業發展的路徑,也讓“青春筑夢”的誓言在鄉土大地上綻放出璀璨光芒。
作者:眭穎溢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