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助振興,五人團隊“三下鄉”書寫桑梓情懷——“情系桑梓,振興同行”實踐活動紀實
盛夏七月,驕陽似火,卻擋不住青年學子服務鄉村的熱忱。一支來自皖江工學院的由5名青年組成的“三下鄉”實踐團隊,懷揣著對故土的眷戀與對振興的期盼,深入梅街鎮源溪村,開展了以“情系桑梓,振興同行”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五天時間里,她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雙手傳遞溫暖,用知識守護成長,用行動扮靚家園,在田間地頭書寫著青春與鄉村的動人故事。
一、情暖孤寡老人:用陪伴與行動筑牢“幸福防線”
“王爺爺,我們又來看您啦!”團隊成員推開村委會提前摸排好的孤寡老人王爺爺家的木門時,老人正坐在門口撿拾垃圾丟進垃圾桶內?吹綆讉年輕人急忙過來幫忙,他渾濁的眼睛里瞬間泛起了光,顫巍巍地站起來:“快進來,快進來,外面曬得慌。”
王爺爺今年78歲,子女常年在外,獨自居住在兩間老式瓦房里。團隊成員放下慰問品,便開始忙碌起來:隊長小陳帶著小孫和小王拿起掃帚、抹布,仔細清掃屋里的灰塵,整理散落在桌上的雜物;另外兩名隊員則陪王爺爺坐在屋檐下,聽他講述年輕時種地、養娃的故事,隊員們時不時幫她擦去額角的汗珠。“這桌子腿松了,我們找些釘子幫您釘牢”“窗紗破了個洞,回頭給您換塊新的”,隊員們一邊干活,一邊留意著老人生活里的小難題。
在隔壁的李大爺家,隊員們遇到了更棘手的情況:老人行動不便,廚房的灶臺積了厚厚的油垢,床底下堆著許久沒清理的雜物。“大爺,您放心,今天保證給您收拾得干干凈凈!”隊員小朱和小相挽起袖子,先用熱水將灶臺泡軟,再蘸著洗潔精一點點擦拭,油污濺到了胳膊上也毫不在意。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整理,原本昏暗雜亂的屋子變得窗明幾凈,老人看著疊放整齊的衣物,拉著隊員的手哽咽道:“比我親娃想得還周到啊。”
此次活動中,團隊共走訪并幫助了村里3戶孤寡老人,不僅為他們打掃房屋、檢修家電,還建立了“一對一”聯系卡,承諾定期通過電話回訪,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老人們缺的不是物資,而是陪伴。我們多待一小時,多聊幾句話,或許就能讓他們多一份安心。”隊員小王在日記里寫道。

二、守護“小候鳥”:防溺水課堂搬進鄉村
“誰知道溺水時正確的自救姿勢?”在源溪村的留守兒童活動中心,隊員小孫舉著一張漫畫圖問道。臺下三十余名孩子齊刷刷地舉起手,坐在前排的男孩亮亮搶著回答:“要把頭往后仰,手腳不要亂劃!”話音剛落,引來一陣掌聲。
暑期是留守兒童溺水事故的高發期,團隊特意準備了“防溺水安全課”,從“危險水域識別”“自救技巧”“智慧施救”三個維度展開。為了讓孩子們聽得懂、記得住,隊員們將知識點編成兒歌:“河邊湖邊不貪玩,陌生水域不去闖;有人落水別慌張,呼救報警找幫忙”,還現場演示了如何用竹竿、繩子救援——當小王假裝“落水”,隊員小陳拿著長竹竿遞過去時,孩子們都屏住呼吸,眼睛瞪得圓圓的。
“以前我跟爺爺去河邊釣魚,總愛偷偷下水摸蝦,現在知道那樣有多危險了。”10歲的月月說。活動中,隊員們還帶來了救生圈、浮板等道具,讓孩子們在空地上模擬“落水后如何抓住漂浮物”,并分組進行“救援演練”。當看到有孩子想用手直接拉“落水者”時,隊員立刻糾正:“記住,小朋友不能下水救人,要大聲喊大人來幫忙,這不是膽小,是聰明!”
除了安全課,團隊還為孩子們準備了“暖心禮包”:書包里裝著筆記本、水彩筆,還有印著防溺水口訣的卡通貼紙。在“心愿墻”環節,孩子們寫下自己的愿望,有的想要“一本故事書”,有的希望“爸爸媽媽暑假能回家”。隊員們一一記下,承諾會盡力幫他們實現小小心愿。“這些孩子大多跟著老人生活,安全意識比較薄弱,我們不僅要教他們知識,更要讓他們知道,有人在惦記著他們的安全。”小王說。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拉著隊員們的衣角不肯松手,亮亮把一幅畫塞給小王:“這是我畫的你講課的樣子,你明年還來嗎?”小朱蹲下來摸摸他的頭:“一定來,到時候我們再給你講新的安全知識。”

三、清潔家園:用雙手擦亮鄉村底色
“大家分成兩組,一組沿村道撿垃圾,一組去清理河邊的塑料瓶!”清晨六點,團隊成員已經集合在村委會門口,每個人手里都拎著垃圾袋和夾子。村支書張大叔笑著說:“這些娃娃比公雞起得還早,真是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家事了。”
源溪村是個依山傍水的村莊,但近年來隨著外來游客增多,村道旁、河道里的垃圾也多了起來。隊員們沿著村口的主干道一路清理,塑料包裝袋、煙頭等雜物被一一收入袋中。走到河邊時,發現水草里卡著不少塑料袋,隊員小相干脆脫掉鞋子,踩著鵝卵石走進淺水區打撈,腳底被石子硌得生疼也沒吭聲。
“一開始覺得撿垃圾挺簡單,沒想到這么累。”隊員小王擦著汗說,手里的垃圾袋已經裝滿了三分之一。路過的村民看到后,紛紛回家拿來工具加入隊伍:王嬸拎著簸箕幫忙裝垃圾,劉大爺騎著三輪車運垃圾,連幾個孩子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撿拾紙片。“孩子們都來幫咱搞衛生,咱自己更得上心。”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干勁十足。
經過一整天的清理,村里的主干道、文化廣場和河道周邊煥然一新。隊員們還在村口設立了“環保宣傳角”,用廢舊紙箱做成垃圾分類指引牌,向村民講解“垃圾如何分類”“塑料污染的危害”。“以前覺得垃圾扔在路邊沒人管,現在看到孩子們這么認真,咱也不好意思亂來了。”村民李大姐說,她還主動提出要當村里的“環保監督員”。
傍晚時分,夕陽灑在干凈的村道上,隊員們看著村民們在廣場上跳廣場舞,孩子們在旁邊追逐打鬧,臉上露出了笑容。“鄉村的美,既要靠打掃,更要靠守護。我們能做的,就是播下一顆環保的種子,讓它慢慢發芽。”隊長小陳說。
四、青春的答卷:在桑梓大地上書寫擔當
“五天的時間很短,但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實在。”在活動總結會上,隊員們看著手機里的照片——有老人擦拭新窗戶的笑臉,有孩子舉著安全手冊的認真模樣,有村民和他們一起撿垃圾的背影,眼眶不禁濕潤了。
這支由5名大學生組成的團隊,平均年齡20歲。出發前,她們反復討論活動方案,擔心自己經驗不足;進村后,她們用真誠打動村民,用耐心服務老人,用創意吸引孩子,慢慢從“外來客”變成了“自家人”。“以前總說鄉村振興,直到走進村里才明白,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幫老人換個燈泡、教孩子認個危險標識、陪村民撿一次垃圾這些具體的事。”隊員小朱說。
離開村子那天,許多村民來送他們。王爺爺拄著拐杖非要塞給他們一籃自家種的桃子,亮亮把那幅畫又重新描了一遍,寫上“謝謝哥哥姐姐”。車開的時候,大家隔著窗戶揮手,直到村莊的影子漸漸遠去。
“情系桑梓,振興同行”,這八個字不僅印在團隊的隊旗上,更刻進了每個隊員的心里。她們表示,接下來會把活動中發現的問題整理成報告,反饋給當地政府和公益組織,同時計劃在學校發起“鄉村幫扶計劃”,號召更多同學關注鄉村的老人和孩子。
青春的力量或許微小,但當它扎根土地,便能開出溫暖的花。這支五人團隊用實際行動證明,鄉村振興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只需要腳踏實地的堅守——就像她們在村里種下的那棵小樹苗,雖稚嫩,卻帶著向上生長的力量,終將成為守護桑梓的綠蔭。

新聞稿編輯人員:陳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