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耀中華愛國主題實踐活動
在2024 年 7 月中旬,紅心耀中華實踐團隊選擇江蘇無錫烈士陵園作為實踐地點。無錫市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在無錫地區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而建,現為 “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黨史教育基地”,園內設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無錫革命陳列館、烈士墓區、英烈長廊等設施,收藏革命文物 800 余件、歷史照片 1200 余幅,系統展現了無錫地區從辛亥革命到新時代的革命斗爭歷程與發展成就,具備開展紅色實踐教育的完善條件。
上午 9:00,實踐活動組全體成員身著整潔的衣服,懷著崇敬之心步入無錫烈士陵園,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的廣場整齊列隊。此時的烈士陵園青綠滿地、靜謐肅穆,紀念碑頂端的五星雕塑在晨光中熠熠生輝,正面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個鎏金大字蒼勁有力,營造出莊重的氛圍。
活動伊始,由實踐組組長作為代表,穩步上前,小心翼翼地將提前整理好的白色菊花擺放在紀念碑基座前,動作輕柔且莊重,體現對英烈的敬畏。隨后,全體成員肅立,面向紀念碑默哀 3 分鐘,期間現場鴉雀無聲,只有微風拂過樹葉的聲音,空氣中彌漫著深沉的追思。默哀結束后,全體成員向紀念碑三鞠躬,鞠躬時身體前傾約 45 度,動作整齊劃一,以傳統且真摯的方式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與崇高敬意。
獻花瞻仰環節結束后,全體成員仍在紀念碑前肅立,由成員代表進行英烈事跡宣講,結合提前準備的稿件,以無錫本地英烈為核心,生動講述了秦起、嚴樸等烈士的革命故事:
“秦起烈士是無錫工人運動的先驅,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 年領導無錫絲廠工人罷工,面對反動勢力的鎮壓,他振臂高呼‘工人兄弟們,團結起來,為爭取自由和權利而斗爭’,最終不幸被捕犧牲,年僅 22 歲,與我們現在的年紀相仿;嚴樸烈士出身富裕家庭,卻毅然放棄優渥生活,投身革命事業,他為支持革命,變賣家中所有田產,將錢款全部用于黨組織活動,在長期奔波中積勞成疾,1949 年病逝時,身邊僅留下一件打滿補丁的長衫…… 他們用熱血澆灌理想,用生命踐行信仰,這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宣講過程中,成員代表言語間滿是動容,不時因情緒激動而稍作停頓;臺下成員們專注傾聽,不少人神情凝重,有的學生悄悄拿出筆記本記錄烈士事跡中的關鍵信息。宣講結束后,朱浩倫結合自身專業學習感悟,提出 “新時代青年當以英烈為標桿,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青春奮斗” 的倡議,全體成員再次默默肅立 1 分鐘,在內心許下傳承英烈精神的莊嚴承諾。
英烈事跡宣講結束后,在無錫烈士陵園講解員的引導下,實踐活動組全體成員有序進入無錫革命陳列館。陳列館共分為 “辛亥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時代發展時期” 5 個展區,通過 800 余件珍貴文物、1200 余幅歷史照片及大量文獻資料,系統展現了無錫地區的革命斗爭歷程與發展成就。
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結合展區主題與展品特點,進行生動細致的講解:在土地革命時期展區,講解員指著展柜中一枚銹跡斑斑的銅制印章介紹:“這是 1927 年無錫總工會成立時使用的印章,秦起烈士曾用它印發了無數號召工人覺醒的傳單,印章上的‘無錫總工會’五個字雖然已經模糊,但背后是無數工人為爭取權益而奮斗的故事”;在抗日戰爭時期展區,一段時長 5 分鐘的 “無錫抗日游擊戰” 實景復原影像吸引了眾人目光,影像通過聲光電技術,還原了 1941 年新四軍太湖游擊隊在蘆葦蕩中與日軍周旋、憑借簡陋武器取得多次伏擊勝利的場景,屏幕上跳動的火焰、戰士們堅毅的眼神與激昂的背景音樂,讓在場學生紛紛駐足觀看,不時發出驚嘆。
參觀完革命陳列館后,上午 11:30,實踐活動組全體成員在烈士陵園的英烈長廊前稍作休息,隨即開展 “紅色感悟分享會”。分享會由指導老師主持,要求每位學生結合上午的活動經歷,談談自己的感悟與思考,內容可涵蓋對英烈精神的理解、對革命歷史的認識、對自身責任的思考等。分享會上,學生們踴躍發言,結合自身經歷與專業特點,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
中午 12:30,紅色感悟分享會結束后,實踐活動組全體成員前往烈士墓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 為烈士墓碑擦拭塵土、敬獻白菊。墓區排列著整齊的墓碑,每塊墓碑上都刻著烈士的姓名與生卒年份,部分墓碑前還擺放著市民敬獻的鮮花,氛圍莊重而寧靜。
學生們分為幾個小組,每組負責一片區域,手持抹布、水桶等工具,小心翼翼地為墓碑擦拭塵土:有的學生蹲在墓碑前,用濕抹布輕輕擦拭碑身,生怕用力過猛損壞墓碑;有的學生用干抹布擦干碑身上的水漬,確保墓碑干凈整潔;有的學生在擦拭完墓碑后,向墓碑敬獻一束白菊,鞠躬致敬。
志愿服務環節持續約 30 分鐘,全體學生始終保持認真專注的態度,沒有絲毫懈怠。活動結束后,學生們整理好清潔工具,有序離開墓區,整個過程中未留下任何垃圾,充分體現了對英烈的尊重與愛護。下午 13:00,全體成員在烈士陵園門口集合,乘坐大巴車返回學校,“紅心耀中華” 實踐活動圓滿結束。
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紅色精神的弘揚,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高校、紅色教育基地、社會等多方協同發力。未來,泰州學院可基于本次活動的經驗與改進建議,進一步優化紅色實踐教育體系,持續探索 “紅色教育與專業教育、實踐教育、思政教育” 深度融合的路徑,讓紅色精神真正成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動力,引導廣大青年以英烈為標桿,將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