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赴延安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 ——傳承紅色基因,共話時代擔當
甘肅農業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赴延安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
——傳承紅色基因,共話時代擔當
為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社會實踐教育,7月11日至15日,甘肅農業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組織師生隊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開展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院黨委副書記路建龍、輔導員葛永波帶隊參與,引領同學們在紅色熱土上汲取奮進力量。
7月12日上午,水利水電工程學院師生與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的師生隊伍共同前往棗園革命舊址,這里是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大家依次參觀偉人故居,細致觀察歷史遺跡,深刻領悟革命先輩們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同時,還了解了當地獨特的狗頭棗文化,拓寬了知識面,加深了對延安紅色土地的情感認同。下午,師生們來到延安八一敬老院,慰問紅軍老人。同學們圍坐聆聽老人們講述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深刻認識到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愛國熱情與歷史責任感油然而生。隨后,同學們向老人們介紹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革,老人們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活動尾聲,紅軍老人以激昂的歌聲表達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與對年輕一代的期望。
7月13日,師生們懷著崇敬之心來到延安四八烈士陵園,認真聆聽負責人講述王若飛、葉挺等烈士在革命戰爭年代英勇奮戰、舍生取義的感人事跡,隨后有序擦拭烈士墓碑、敬獻花籃,那一個個莊重的動作里,是對英烈的深切追思與崇高敬意。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全體師生面向鮮紅的黨旗,舉起右拳莊嚴宣誓,入黨誓詞的鏗鏘回響在陵園上空久久回蕩,與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交相輝映。師生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更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間,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煥發新的時代光芒。
7月14日,師生們來到楊家嶺和延安革命紀念館。在楊家嶺,大家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參觀了簡樸的窯洞,聆聽著動人的故事,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豐富的歷史文物和詳實的資料全方位展現了黨中央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13個春秋,團隊成員們深刻領悟了延安精神的內涵。
7月15日,師生們循著革命先輩的足跡走進南泥灣,在這片鐫刻著奮斗史詩的土地上,甘農學子的獨特情愫與水利人的專業視角碰撞出深刻共鳴。站在黃土坡上,層層梯田如綠色綢帶纏繞山間,斷壁殘垣間隱約可見的窯洞輪廓旁,當年開墾的田壟依舊保持著整齊的肌理。望著這些由革命先輩用雙手雕琢的農耕遺跡,仿佛能看見他們揮鋤翻土時揚起的塵土,聽見開荒號子與犁鏵破土的交響——這份將荒原變為糧倉的壯舉,與我們深耕農業、服務三農的初心不謀而合,讓“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信念在心中愈發滾燙。
講解員講述“一把鋤頭一支槍”的大生產故事時,展柜里銹跡斑斑的镢頭、磨損的紡車旁,幾處不起眼的灌溉渠遺跡格外牽動水利人的心。那些依地勢修建的簡易堤壩、蜿蜒的引水渠,正是當年軍民結合地形水文特點創造的水利智慧結晶。同學們俯身觀察渠系走向,指尖觸碰著被水流沖刷得光滑的石質渠壁,瞬間理解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特殊年代的分量:正是這些簡陋卻實用的水利設施,保障了墾荒農田的灌溉,讓南泥灣的莊稼在貧瘠土地上獲得豐收。這種將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創造,讓師生們深刻體會到,無論是當年的大生產運動,還是如今的鄉村振興,水利人都肩負著“興修水利、潤澤民生”的使命,而這份使命與農業院校“解民生之多艱”的校訓早已血脈相連。
轉至清涼山,這座被譽為“新聞山”的紅色地標同樣令人動容。走進《解放日報》印刷廠舊址,斑駁的墻壁上還留存著當年的標語,幾臺陳舊的印刷機靜靜佇立,齒輪上的銹跡、滾筒上的墨跡,都鐫刻著歲月的印記。伸手觸摸冰冷的設備,指尖仿佛能感受到紙張劃過的溫度,耳畔似乎回響著機器運轉的轟鳴與編輯們急促的腳步聲——在物資匱乏、敵機轟炸的惡劣環境中,正是這些新聞工作者用筆墨作武器,日夜不停地印刷報刊,將黨的聲音傳遍陜甘寧邊區,將革命真理播撒到千家萬戶。同學們駐足凝視,深深體會到“筆桿子”在革命年代的強大力量,更明白了前輩們“為人民立言、為時代發聲”的堅定信仰。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實踐與紅色教育相結合,讓同學們在親身體驗中增長了見識,堅定了理想信念。學院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鍛煉中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努力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