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明確指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社會基礎”。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響應國家號召,探索法律服務下鄉(xiāng)與法治宣傳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在了解到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在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成效后,2025年8月25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云夢法脈潤鄉(xiāng)韻”實踐隊,在隊長朱乃千帶領下,深入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與當地司法局、人民法院等部門展開深度探討,挖掘基層法治建設先進經驗,以青春之力賦能法治鄉(xiāng)村建設。
云夢縣司法局:錨定“系統推進”總思路,繪就全域法治建設藍圖
云夢縣司法局以秦律文化為魂,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法治建設體系。高舉秦律圣地建設大旗,深挖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智慧與精神,將其與當代法律實踐、本土創(chuàng)新措施相結合,讓千年法治底蘊煥發(fā)新生。“阿玲熱線”與“睡虎地法治文化大講堂”兩大品牌深入人心,一條熱線連通電話線、網絡線與民心線,及時回應群眾訴求;一堂堂法治講堂讓法治文化浸潤人心,讓法治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
實踐隊調研發(fā)現,在法治鄉(xiāng)村建設中,司法局以示范創(chuàng)建為引領,打造出了西王村、楊店社區(qū)兩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強化村委會班子建設與調解陣地功能,通過法治長廊等文化載體營造濃厚法治氛圍;同時培育“法律明白人”,推進鄉(xiāng)村法律服務提質增效。針對校園法治教育,司法局推動法治副校長全覆蓋,為全縣69所學校配備96名來自公檢法司的政法干警。同時創(chuàng)新開展法治戲曲進校園,投入12萬元新建5所中小學試點,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法治知識入腦入心,下半年還將籌備市級現場會,進一步擴大活動影響力。
城關鎮(zhèn)司法所:細化“扎根基層”實踐,織密群眾法律服務網絡 “基層普法這一塊,我們司法所挑起了我們城鎮(zhèn)政府的普法的重要責任。”城關鎮(zhèn)司法所緊跟云夢縣司法局步伐,將普法舉措落細落實。司法所積極聯動“阿玲熱線”品牌,通過廣場廣播播報典型案例、接收群眾訴求;遇到復雜問題及時協調城區(qū)法律資源解決。“我們通過這幾年的法律明白人的培養(yǎng),現在已經達到了150人,這些法律明白人分布在我們的10個社區(qū),3個村”,城關鎮(zhèn)司法所負責人介紹道。這些法律明白人優(yōu)先選拔本土力量,每年開展兩次集中培訓。在調解方面涌現出“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胡金生、年均處理重大糾紛近50起的金牌調解員鄒雄等骨干,成為基層矛盾化解的“壓艙石”。
除此之外,針對自身作為城鄉(xiāng)結合部人口流動大、法律需求多元的特點,城關鎮(zhèn)司法所主動扛起城鎮(zhèn)普法第一責任,以接地氣的方式打通法治服務“最后一公里”。緊抓“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重要節(jié)點,聯合執(zhí)法部門開展集中普法;創(chuàng)新打造“平安早市”“法治夜市”特色場景,在菜場、廣場等人流密集處拉橫幅、設展臺、發(fā)放法治宣傳頁等小紀念品,讓普法融入日常煙火氣。此外,司法所還精心舉辦法治文藝匯演,評選出30名在不同方面的“最美城關人”,近萬名群眾參與其中,在豐富文化生活的同時傳遞法治正能量。
云夢縣人民法院:錨定“站庭五聯”總方向,搭建基層法治聯動框架 作為統籌全縣司法工作的核心,云夢縣人民法院的“站庭五聯”機制是基層法治建設的關鍵抓手,而“多方聯動”正是這一機制的核心密碼。法院負責人多次強調,基層司法離不開派出所、人大、司法局、平安辦的資源支持,村委會與村主任更是深度參與案件前期溝通,助力矛盾前置化解;尤其人大代表的全流程介入,讓調解更接地氣——縣法院選聘5-7名有經驗的人大代表參與訴訟調解。據法官介紹,自今年年初至八月初,曾店法庭已依托該機制調解17起,成功率達100%。為讓聯動有陣地、有保障,法院與鎮(zhèn)人大還雙向設點,聯絡站設“法庭駐站工作室”、法庭內設“人大代表駐庭聯絡室”,實現“站庭聯動”陣地100%覆蓋,每季度還會為代表調解員開展法律培訓,筑牢協作基礎。
不僅如此,縣法院更讓司法服務主動“沉”到群眾身邊。全縣設4個固定法庭、2個巡回審判庭,推行“一村一法官”,各村的法律明白人每周定期進村服務,在群眾“家門口”為群眾解疑答惑;近5年常態(tài)化開展的“法治夜校”更是精準對接需求,結合節(jié)假日、群眾關切及部門工作重點不定期舉辦,曾聯合環(huán)保局、水利局講解《環(huán)保法》,今年上半年已辦4場,覆蓋群眾超300人次。同時,通過“信息聯通”打破溝通壁壘,線上搭建站庭信息共享平臺、代表聯系選民微信群,線下設每月15日為“聯合接待日”,人大代表與法官共同接訪,今年已開5次聯席會,讓民意線上線下高效流轉。為確保機制長效運轉,縣法院還建立“效果聯評”三維機制,每季度組織代表調解員述職、選民評議法庭工作,縣法院每年向縣人大常委會匯報機制落實情況,人大與法院聯合考核并表彰“金牌調解員”,讓“站庭五聯”真正落地生根。
云夢縣城關法庭:細化“站庭五聯”實踐,聚焦家事與未成年人成長 城關法庭將“站庭五聯”融入民生服務。針對轄區(qū)內集中的離婚糾紛、撫養(yǎng)權與贍養(yǎng)權確定等家事案件,城關鎮(zhèn)人民法庭的法官說出了他們的方案,“我們更多會聽當事人去說,法官不會主動插話,先讓當事人把情緒給發(fā)泄出來之后,我們再來談”。據法官所說,法庭先營造溫馨環(huán)境安撫當事人情緒,再從“法理+人情”雙重視角化解矛盾,最大程度減少糾紛對家庭的二次傷害。在普法宣傳上,更加貼近群眾,開展“夜市普法”“擺攤普法”;還會主動走進百姓家中,結合真實案例普及法律知識。
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法庭堅持“多部門協同”,依托“站庭五聯”聯動學校、社區(qū)、公安等,以“法治副校長”身份進校園、開展“法治戲曲進校園”活動,提前介入預防教育,為青少年筑牢法治防線。
村民:制度知曉全覆蓋,法治求助有路徑 經調研走訪,云夢縣村民對本地核心法律服務制度的知曉率實現全域覆蓋,“阿玲熱線”“法律明白人”等關鍵舉措已成為村民解決法律問題的首要選擇。受訪村民普遍表示,通過社區(qū)廣播、法治宣傳頁、基層普法活動等渠道,能夠清晰掌握“阿玲熱線”的服務范圍與撥打流程,也明確“法律明白人”的遴選標準及服務區(qū)域。
在法律需求應對層面,村民求助行為呈現“主動化、常態(tài)化”特征。面對鄰里糾紛、勞資矛盾、消費維權等常見法律問題,村民均能準確對應求助渠道——日常簡單咨詢優(yōu)先聯系轄區(qū)“法律明白人”,復雜訴求或緊急情況第一時間撥打“阿玲熱線”,且對兩項渠道的服務效率與解決效果給予高度認可。群眾對當地法律服務制度的高度認可,充分體現了當地法律服務制度運行的高效性與實用性,真正實現“群眾有需求,服務有回應”。
簡牘法治文化畫展與研討活動:參與人員范圍廣,法治研討有方向 本次活動于2025年8月25日晚7:20在“詩書里”舉辦,由縣文聯副主席范小雅主持,縣司法局、縣文聯相關領導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縣司法局年輕干部參與,圍繞“挖掘睡虎地秦簡法文化資源,擦亮法治云夢靚麗名片”主題展開。
活動中,云夢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云鳳引領參觀30幅法治畫作(共創(chuàng)作45幅,部分為創(chuàng)作者冒酷暑實地采景所作);朗協主席吳小平誦讀法治詩歌;播放云夢法治宣傳片與《云夢是秦律圣地名不虛傳》舞臺錄像。研討環(huán)節(jié),2名司法局年輕干部、2名實踐隊學生先后發(fā)言,縣司法局副局長毛洪波分享古今中外法律名言,讓參與者感悟法治魅力。
云夢縣博物館:簡牘文物全呈現,法治溯源有路徑 云夢縣博物館作為承載當地法治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珍藏著以睡虎地秦簡為代表的珍貴文物,為本次簡牘法治文化活動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源頭與文化支撐。館內的秦簡內容涵蓋《編年記》《秦律十八種》等多種文書,其中《秦律十八種》詳細記載了秦代在農業(yè)生產、倉庫管理、徭役、軍功爵等領域的法律規(guī)范,填補了秦代法律文書記載的空白,直觀展現了古代法治治理的智慧,是云夢“秦律圣地”稱號的核心佐證。這些簡牘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當代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為本次活動中法治畫作創(chuàng)作、研討主題深化提供了鮮活的歷史依據,讓當代法治宣傳與千年法治傳統緊密相連。
同時,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傳播云夢法治文化,展現文物獨特魅力,云夢縣博物館組建了來自63個單位的130名志愿講解員和博物館專業(yè)講解員組成的講解團,并且配備96個智慧導覽機,實現講解全覆蓋。
從云夢縣司法局的系統謀劃、城關鎮(zhèn)司法所的扎根服務,到縣法院“站庭五聯”的全域聯動、城關法庭聚焦家事與未成年人的精準服務;從簡牘法治文化畫展的生動呈現、云夢縣博物館對睡虎地秦簡的守護傳承,再到“法律明白人”扎根一線、村民熟練運用法律服務的主動實踐——云夢縣以千年秦律文化為根脈,以創(chuàng)新機制為羽翼,既用“制度框架”搭建起“歷史傳承+制度落地+群眾參與”的法治建設閉環(huán),又以“服務細節(jié)”讓法治溫度浸潤基層肌理,真正實現了法治從“政策落地”到“民心扎根”的跨越。
如今,云夢縣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制度實效為核心的法治建設模式,已成為基層法律服務下鄉(xiāng)與法治宣傳教育的“可復制樣本”。云夢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xù)深化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治理實踐的融合創(chuàng)新,讓法治成為城鄉(xiāng)治理的堅實支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云夢法脈潤鄉(xiāng)韻”三下鄉(xiāng)實踐隊也將整理調研成果,進一步總結“云夢經驗”,為全國縣域法治建設提質增效提供青年視角與實踐參考,助力更多地區(qū)走出法治惠民、治理增效的基層發(fā)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