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這座流淌著千年運河文明的古城,孕育了傳承逾三百年的山陽醫派。從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到當代傳人殷學超,山陽醫脈跨越時空長河,以“三焦辨證、用藥輕靈”的學術特色守護一方安康。2025年6月23日,薪火實踐團山陽醫光隊走進淮安市中醫院,采訪淮安市山陽醫派傳承人殷學超教授,聆聽中醫傳承故事。
專家簡介
殷學超,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老年醫學委員會委員、糖尿病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淮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他擅長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的診治,對老年人多種疾病合并癥的管理及調理有深入研究,在內科、婦科疾病及“乳糜尿”等疑難病的中醫藥診治方面臨床經驗豐富。他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獲江蘇省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淮安市科技進步獎2項,獲國家專利1項,主編內分泌學專著1部。
采訪內容
“我的第一堂中醫課,在運河邊的藥香里”
與山陽醫派的緣分,深植于淮安這座浸潤著千年醫韻的古城。記得幼時隨家人去運河邊的中醫館,總能看到墻上懸掛的吳鞠通行醫畫像,長輩們常提起他在淮安碼頭用三焦辨證治濕熱病的故事,“當年吳先生見船工多患‘暑濕’,才琢磨出‘分消走泄’的法子,用杏仁開上焦、蔻仁暢中焦、苡仁滲下焦”,這些醫家軼事像運河水一樣,從小浸潤著我的認知。
經典驗案:來自《溫病條辨》的啟示
多年前盛夏,我接診一位56歲漕運工人,其高熱5天,伴胸悶腹脹、周身困重等癥,舌苔白膩而厚,脈象濡數。我以三仁湯“宣上、暢中、滲下”,加黃芩清熱燥濕。3劑后熱減,5劑后諸癥消,針對淮安暑濕氣候下的多發病證,精準用藥,調節三焦氣機,使濕去熱孤。真真體現了山陽醫派“三因制宜”理念。
采訪感悟
以古方為舟,渡現代之河
在跟隨殷學超教授的采訪中,我深刻體會到山陽醫派將吳鞠通三焦辨證理論與現代醫學技術的有機結合。從經典醫案的傳承到代謝疾病的創新診療,傳統智慧在當代臨床中煥發新生,印證了中醫流派“守正創新”的時代價值。我忽然明白:山陽醫派的薪火,正以科技為柴,燃燒得更旺。
——23中醫231班羅米書
運河邊的醫學溫度 從吳鞠通在河下古鎮坐堂,到殷教授在三甲醫院坐診,三百年光陰里,變的是問診方式,不變的是對疾病的審慎。殷老師每日堅持做好患者的回訪,這或許就是山陽醫派的溫度:既是古籍里的方歌,也是患者掌心的暖意。
——23中醫231班袁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