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 日至 8 月 28 日,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智鏈湘疆:智慧水利技術應用調研團”,以訪談為核心調研手段,跨越新疆阿拉爾、湖南長沙兩地,與水利干部、棉農、技術專家、企業代表深度對話,精準挖掘南疆智慧水利發展需求,嫁接長沙先進技術經驗,為破解阿拉爾市 “水少業旺” 的資源矛盾提供關鍵支撐,成為高校 “三下鄉” 活動中以訪談促實踐、以對話解難題的典型范例。
阿拉爾市作為南疆農業核心區域,大片林果基地撐起當地經濟發展,但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 —— 新疆全區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 3%,阿拉爾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農業用水占比卻居高不下。盡管當地已投入建成多處斗渠監測點、閘門控制系統等水利信息化系統,可面對縱橫交錯的各級灌溉渠道,全流程精細化管理仍存明顯短板。為摸清這些痛點的實際表現,7 月 1 日至 4 日,團隊深入阿拉爾市及周邊團場,開啟首輪 “接地氣” 的訪談調研。
在阿拉爾的調研中,團隊針對不同群體分層分類開展訪談,通過多樣化對話形式掌握真實情況。經訪談了解到,當地水利發展面臨多重困境:硬件方面,現有閘門控制系統存在數據傳輸延遲問題,部分斗渠監測點因風沙侵蝕頻繁發生故障,嚴重影響監測工作;生產層面,“干播濕出” 技術推廣后,缺乏實時用水量監測手段,棉農只能憑經驗判斷灌溉時機,難以實現科學灌溉;產業發展上,鹽堿水養殖實驗區效果良好,卻因缺乏智慧監測手段跟蹤水質變化,導致這一優質模式難以大規模推廣。團隊將這些訪談內容系統整理,形成《阿拉爾市智慧水利需求訪談實錄》,為后續技術引入明確精準方向。
為尋找適配的解決方案,7 月 5 日至 20 日,團隊轉戰湖南長沙,將訪談重點轉向 “先進技術經驗獲取”。在數字孿生瀏陽河項目指揮部,團隊與項目技術總監圍繞防洪 “四預” 系統(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展開 2 小時深度訪談,詳細探尋該系統 “提升圭塘河洪水預報精度、延長預見期” 的技術邏輯,以及在復雜地形中傳感器布設的核心參數;在長沙某智慧水利設備企業,研發部經理通過訪談為團隊拆解 “智能灌溉調度算法”,針對性解答 “干旱地區如何通過數據優化減少灌溉用水量” 的關鍵問題;此外,團隊還與長沙理工大學智慧水利專業教授開展專題訪談,針對阿拉爾的實際痛點,請教 “風沙環境下監測設備防護方案”“鹽堿地水質智慧監測指標設定” 等具體問題,并形成《長沙智慧水利技術訪談紀要》。
為推動 “訪談成果” 向 “落地方案” 轉化,團隊創新開展 “湘疆對比訪談”:聯合長沙理工大學實踐團,組織兩地水利工作者線上對話,阿拉爾團場水利員提出的 “長距離渠道如何分段監測” 難題,與長沙技術專家給出的 “按 5 公里間隔布設中繼站” 建議實現直接對接;8 月 20 日至 28 日,團隊重返阿拉爾,以訪談成果為核心,在 10 團、12 團舉辦 “技術推介會”,通過 “還原訪談痛點 + 匹配技術方案” 的形式,向當地水利人員與種植戶講解 “如何用長沙數字孿生技術解決數據延遲問題”“‘干播濕出’技術如何搭配簡易監測設備”,并現場收集反饋意見,進一步優化方案細節。
此次實踐中,團隊以訪談為核心手段,累計形成《阿拉爾市智慧水利需求訪談實錄》《長沙先進技術訪談紀要》《湘疆跨域對話整理》3 篇訪談錄,梳理出 “硬件故障”“數據缺失”“技術適配” 3 大類 18 項具體問題,對應形成 12 條可落地的技術建議。團隊指導老師李同璽表示:“訪談讓我們避免了‘拍腦袋’引入技術,確保每一項方案都源于一線需求、基于成熟經驗。” 阿拉爾市水利局副局長評價道:“調研團的訪談成果,相當于為我們做了一次全面的‘水利體檢’,后續技術改造的方向更明確了。”
據悉,團隊將基于此次訪談積累的一手資料,進一步完善《阿拉爾市智慧水利技術適配報告》,并持續跟蹤當地技術改造進展,通過后續線上訪談及時調整方案,讓 “訪談成果” 真正轉化為南疆水利現代化的 “發展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