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廣東藥科大學醫藥商學院“藍染織夢”突擊隊深入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在唐繼鳳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開展為期3天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墩頭藍”紡織技藝的實地調研,旨在摸清其發展現狀,探索創新傳承之道,找尋文化賦能亮點。
抵達彭寨鎮后,團隊成員經非遺負責人的介紹,對非遺墩頭藍的歷史進行較為深入的了解。墩頭藍染技藝起源于明代的客家曾氏一族,在清末民初處于鼎盛時期,因其布料質地優良、經久耐磨而備受青睞。墩頭藍繡制布料多運用歷史紋祥,兼具審美與文化價值,是河源地區向外經貿的主要產品。而今,那些制品已不如以往被重視,地位逐步被工業產品所替代,但其獨特的紋祥和技藝仍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這些對非遺制品的市場需求,可轉化成地方經濟發展的方向。
圖為非遺墩頭藍染傳承人的歷史介紹拍攝員何佩宜
了解完非遺墩頭藍的悠久歷史,本團隊于走訪中發現,當地掌握藍染技藝的老人會以此補貼家用,部分學生也有表達自己對非遺產品的喜愛。非遺墩頭藍仍有被應用至日常中,有固定群體的支持,但現狀并不樂觀。目前,非遺墩頭藍面臨知名度較低、傳承斷代等問題,即便其具備歷史文化價值和商業潛力,也無法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主動力。
團隊有幸邀請到非遺傳承人曾春雷老師展開訪談,得知曾老師為解決墩頭藍知名度較低、傳承斷代等問題,便活躍于各式非遺展覽,向外界積極宣傳,吸引各界人士前來了解與學習,幫助非遺墩頭藍打破傳承困境。曾春雷老師在談時指出:“墩頭藍現在的問題已并非技術層面的改進,而是如何提高其商業價值以及擴大影響力。只有解決這個問題,墩頭藍的傳承難點才能被真正攻破。”目前,非遺墩頭藍雖已被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列,還多次參與文化工坊等活動,但以其為核心的特色文旅仍處于計劃階段,商業化水平存在極大的進步空間。
基于實地探究的結果,本團隊聚焦于非遺墩頭藍宣傳具區域局限性的問題,提出應抓準熱門網絡平臺,并根據不同平臺的用戶畫像推出特色旅游宣傳方案。例如,針對親子社交平臺,可側重宣傳家庭服務套餐或親子體驗活動,借當地資源吸引游客。同時,當地還要不斷完善與優化配套服務,因地制宜地發展旅游產業,提高游客的滿意度與回頭率;钣锰厣穆觅Y源是助力鄉村經濟旅游行業發展的關鍵,彭寨鎮當地還擁有紫金花朝戲、和平貓頭獅與龍川手擎木偶戲等多種民俗文化遺產,可據地方資源打造非遺文旅專線。此外,彭寨鎮還可與具抗戰歷史景點的周邊村鎮展開合作,聯合推出紅色文旅路線,使游客能游玩之余能學習當地抗戰歷史,弘揚革命精神。
圖為非遺墩頭藍染紡織博物館一角拍攝員何佩宜
推動鄉村振興并非一蹴而就。宣傳工作的深入需要循序漸進,旅游服務的建設需要腳踏實地。經此次的實地調研活動,團隊已明白非遺墩頭藍現如今所面臨的困境,并據此記錄真實資料與書寫建議方案。打破非遺墩頭藍困境的關鍵無疑是其商業化的方向,這不僅需要非遺工匠的付出,還需要政府與社會的重視與努力,才能讓非遺墩頭藍成為引領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