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學子深入恭城瑤鄉:以實踐觸摸非遺,以青春傳承文化
2025年7月11日至24日,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瑤茶古韻社會實踐團一行赴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為期十四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隊員們走進瑤寨深處,先后探訪恭城瑤族博物館、民族產業展示中心、婆王瑤醫藥協會等,圍繞瑤繡、油茶、瑤醫藥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實地考察、深度訪談與文化體驗,探尋傳統文化與現代融合新路徑,以實際行動參與民族地區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
走進博物館:觸摸瑤族千年文脈
7月11日上午,實踐團首站抵達恭城瑤族博物館。該館坐落于盤王閣內,是展示瑤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隊員們跟隨講解員,系統了解瑤族遷徙史、民俗風情與文化演變。館內陳列的服飾、器物、圖文史料,生動再現瑤族的社會結構與精神世界。
“我們館建館八年,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傳播與教育。”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通過這些展陳,不僅讓瑤族同胞找回文化認同,也讓更多人了解、尊重瑤族文化。”實踐團成員還就“非遺+博物館”創新推廣路徑,與館內研究人員開展座談。“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化手段,讓靜態的文物‘活’起來,”一位隊員建議,“比如開發線上瑤繡體驗、VR博物館等,吸引年輕人參與。”隊員們邊聽、邊記、邊問,在交流中不斷深化對瑤族文化的理解。有隊員在實踐手記中寫道:“以前只在書本里見過瑤繡,今天親眼見到這些一針一線繡出的圖騰,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穿在身上的史詩’。”

圖為實踐隊成員走進恭城瑤族博物館跟隨講解員進行參觀了解瑤族刺繡、建筑等非遺技藝。 黃思瑩 黃希維 供圖
對話油茶傳承人:親手打一碗千年茶香
實踐團第二站來到恭城瑤族自治縣民族產業展示中心,專訪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恭城油茶”傳承人劉老師。恭城油茶不僅是自治區級非遺,更是瑤族人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油茶起源于唐代,是瑤族先民為抵御瘴氣濕邪而發明的飲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劉老師一邊介紹,一邊嫻熟地演示制作流程。她從燙茶、洗茶開始,一步步展示如何下料、捶打、煮沸、調味。每一道工序都考驗著力道與火候,隊員們凝神觀看,不時發出贊嘆。在傳承人的邀請下,隊員們紛紛上前體驗捶打工序。“看起來容易,實際手腕要用巧勁,不能蠻力,”一位隊員在嘗試后感慨,“這才知道什么叫‘千錘百煉出好茶’。”大家親手操作了炒茶、捶茶、過濾等步驟,最后一同品評了油茶——“一苦二澀三回甘”的風味讓不少隊員印象深刻。劉老師表示:“油茶不只是茶,更是恭城的文化名片。希望更多年輕人了解它、喜歡它,甚至傳承它。”實踐團成員也提出,可以結合新媒體推廣油茶文化,開發方便裝產品,讓古老油茶走進現代生活。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非遺恭城油茶縣級傳承人劉老師指導下體驗油茶制作技藝。黃思瑩 黃希維 供圖
探訪瑤醫藥:山野草木皆可為藥
實踐團最后一站走訪了恭城縣級非遺項目“婆王瑤醫·周氏瑤藥”傳承人周桂名老師的工作室。周老師帶領隊員們參觀瑤藥展示館,為大家講解瑤醫藥的源流與特色。館內陳列上百種瑤藥材,來自周邊山野,不少藥草為隊員們首見。周老師如數家珍地介紹“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等瑤藥理論,還現場演示了采藥、切片、炮制的傳統工藝。“瑤藥講究就地取材、因病施治,很多知識是靠一代代口傳心授,沒有教科書。”在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瑤醫不僅注重治療,更強調預防與調理,藥線點灸、藥浴熏蒸、藥膳飲食等都是其特色。周老師還特意提到:“恭城油茶其實也是一種藥膳,常飲可健脾祛濕、預防感冒。”有隊員問及傳承問題,周老師坦言:“瑤醫過去靠家族傳承,現在愿意學的年輕人不多。”但他也表示,近年來國家重視非遺保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瑤醫藥,“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圖為非遺婆王瑤醫傳承人周桂名老師為實踐隊成員展示婆王瑤藥的藥用價值。黃思瑩 黃希維 供圖
為期兩周的實踐結束后,隊員們紛紛表示,這不僅是一次文化調研,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我們觸摸的不只是文物、茶葉和草藥,更是一個民族千百年來適應自然、創造生活的智慧,”實踐團負責人總結道,“非遺不是擺在柜子里的標本,而是活在日常中的技藝和經驗。只有讓年輕人走近它、體驗它、熱愛它,文化才能真正傳承下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而傳承的希望正源于一次次這樣的出發。”透過恭城瑤鄉的夏日,這群年輕人正以實踐見證非遺之美,以青春書寫傳承新篇。(通訊員 周雙紅 陸茜 黎慶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