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挖掘中岳地區的歷史積淀、自然景致與傳統智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我們組織開展了為期八天的“三下鄉”文化調研實踐活動。依托實地考察、沉浸式學習與科普互動等形式,我們對登封的文化藝術、古代教育、天文科技及自然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真切且深入的認知,現將活動詳情梳理報告如下:
一、活動基本信息
- 活動主題:探尋登封歷史脈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 活動時段:2025年8月13日至8月21日
- 參與成員:趙培端、李金坤、田晨陽、李琳澤、靳嘉鑫、陳樹德、沈鈺童、李炳燦、郭雅菲
- 調研地點: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涵蓋少林寺、嵩陽書院、登封觀星臺、嵩山等核心區域
二、活動開展詳情
(一)8月15日:走進少林寺,體悟武術與禪道文化
活動第一天,我們前往素有“天下第一名剎”美譽的少林寺。踏入寺院,古樸的建筑群、肅穆的佛像與縈繞其間的禪意,瞬間將我們帶入千年古剎的歷史氛圍中。我們先后參觀了常住院、塔林等關鍵區域,系統了解了少林寺的建寺淵源、發展歷程,以及其在佛教傳承史上的重要地位。
調研過程中,少林武術作為當地標志性文化藝術,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觀看專業武僧的表演時,其剛勁有力的招式、行云流水的動作令人驚嘆;而武術中蘊含的攻防技巧與哲學理念,更讓我們意識到,少林武術不只是一種技藝,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與精神象征。此外,我們還深入了解了少林禪文化與武術的融合之道,真切感受到“禪武合一”的獨特文化韻味。
(二)8月16日:探尋古代教育底蘊與天文智慧
上午:駐足嵩陽書院,感受古代書院文化
活動第二天上午,我們來到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院內青石板路蜿蜒,古柏參天而立,亭臺樓閣錯落分布,濃郁的古代書院氣息撲面而來。我們參觀了講堂、藏書樓、泮池等建筑,詳細探尋了嵩陽書院的辦學歷史、教育理念與學術傳承脈絡。
通過深入調研,我們了解到,嵩陽書院曾是文人雅士、學者名家講學論道的重要場所,承擔著教書育人、推動學術發展的重要使命。院內每一處建筑、每一塊碑刻,都承載著豐富的教育文化信息,仿佛帶我們穿越回古代,親身感受古人求學問道的嚴謹態度與對知識的執著追求,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古代書院在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下午:走訪觀星臺,開展天文科普活動
當天下午,我們前往登封觀星臺。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這里曾是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的重要基地。我們仔細觀察了周公測景臺、量天尺等古代觀星技術與器械,深入了解古人如何借助這些工具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切實體會到古代天文學家的智慧與嚴謹精神。
在觀星臺附近,我們偶遇一群前來游玩的小學生。借此機會,我們結合觀星臺的歷史背景與古代觀星知識,為孩子們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天文科普活動。我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單直觀的演示,講解了星宿分布、歷法制定等基礎天文知識,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對天文科學的興趣,也讓我們在科普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了相關知識。
(三)8月17日:攀登嵩山,調研文化遺址與生態環境
活動第三天,我們向中岳嵩山進發。沿著山路攀登時,嵩山的奇峰峻嶺、嶙峋怪石盡收眼底,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嘆服。在攀登過程中,我們將重點放在嵩山文化遺址及其周邊生態環境的調研上。
嵩山地區留存著大量文化遺址,包括古建筑、碑刻、摩崖造像等,這些遺址見證了嵩山地區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我們詳細記錄了遺址的保存情況,仔細觀察周邊生態環境,并了解當地在文化遺址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采取的措施。通過調研我們認識到,文化遺址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守護好生態環境,才能為文化遺址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而文化遺址的有效保護,也能為當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三、活動收獲與體會
八天的“三下鄉”調研活動,讓我們收獲頗豐,感觸良多:
- 文化認知層面:我們深入了解了登封地區的少林文化、書院文化、天文文化與嵩山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精神價值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 實踐能力層面:在實地考察、調研記錄與科普互動等環節中,我們的觀察能力、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
- 責任擔當層面:親身感受文化遺址的獨特魅力與當前保護現狀后,我們深刻意識到,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未來我們將更加關注文化保護事業,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活動總結
此次大學生“三下鄉”登封文化調研實踐活動圓滿落幕。通過走進登封的歷史文化場所,我們近距離接觸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不僅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在實踐中深化了對文化傳承重要性的理解。未來,我們將把此次活動的收獲與體會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積極主動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