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語尋蹤 文脈傳薪”實踐團以青春之力筑牢基層團組織根基——青春聚力基層行,結對共建暖民心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為響應共青團中央深化改革、強化基層服務功能的號召,近日,寶雞文理學院政法與歷史學院“巷語尋蹤·文脈傳薪”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以“青春聚力基層行結對共建暖民心”為主題,深入陜西省西安、咸陽、漢中、渭南、商洛、安康等地14個社區,與基層團組織結對開展為期一個多月的實踐活動,以青春行動激活基層團組織活力,為社區治理注入青春動能。
此次實踐由景紅艷老師指導,白萌老師帶隊,16名青年學生組成的團隊,緊扣共青團組織優勢與政治功能,圍繞基層團建強化、社區服務優化、文化宣傳普及三大核心任務,將青年智慧與基層需求深度對接,讓共青團的旗幟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實踐啟動之初,團隊率先聚焦共青團思想引領職能,組織成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結合基層團組織工作實際開展專題研討。成員們圍繞“共青團如何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作用”“青年學生如何以實踐踐行入團初心”等話題交流心得,深刻認識到基層團組織是聯系青年、服務群眾的重要紐帶。
同時,團隊聯合基層團組織,面向社區135名共青團員開展理論宣講活動,通過分享團史故事、解讀共青團政策、互動問答等形式,推動青年群體深化對團組織使命的認知。調研數據顯示,活動后社區共青團員對團組織的歸屬感提升28%,主動參與團組織活動的意愿顯著增強,為基層團組織凝聚青年力量奠定了思想基礎。
本次實踐以“高校團組織-基層團組織”結對共建為核心模式,團隊主動協助基層團組織梳理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在社區治理中,團隊與基層團組織聯合發起“青春護家園”行動,組織青年學生與社區團員共同開展“清潔家園”活動——清理垃圾雜物、鏟除小廣告、勸導文明衛生習慣,累計服務時長超300小時,社區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在鎮坪縣第二屆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敬老院志愿服務、西蘭路社區圖書室運營等活動中,雙方團員分工協作,負責接待引導、安全維護、文化推廣等工作,不僅保障了活動有序開展,更讓基層團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在實踐中得到錘煉。
此外,團隊還協助基層團組織挖掘培養青年骨干,通過“以干代訓”的方式,讓社區團員參與活動策劃、宣傳推廣等環節,累計培養具備活動組織、溝通協調能力的青年骨干12名,為基層團組織長遠發展儲備了人才力量。
針對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團隊依托基層團組織平臺,推出系列便民服務,讓共青團的服務觸角延伸至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課后服務領域,聚焦社區部分家庭“看護難”問題,團隊與基層團組織合作,在陳塬社區開展幼小銜接課后服務:青年學生結合專業特長,為中小學生提供學業輔導,針對書寫困難的孩子設計“握筆矯正+趣味描紅”課程;開設繪畫、科學小實驗、足球啟蒙等興趣課,85%的兒童在活動中展現出主動合作意識;通過“課間沖突模擬”角色扮演,幫助孩子掌握溝通技巧,有效緩解了家庭教育焦慮,家長對服務的滿意度達92%。
在文化服務方面,團隊聯合基層團組織開展社區歷史文化(含團史)調查與宣傳活動:成員分赴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事變紀念館等場所,收集與社區相關的歷史資料、團史資料80余件;在社區張貼歷史故事、團史知識海報,通過居民微信群推送文化內容,原本僅5.8%能說出社區3處以上歷史遺存的居民,經宣傳后認知率提升至35%,不僅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更以團史文化喚醒青年群體的紅色記憶。
此次“青春聚力基層行結對共建暖民心”實踐活動,是高校共青團與基層團組織協同聯動的生動實踐。下一步,“巷語尋蹤·文脈傳薪”團隊將繼續以共青團組織為紐帶,組織更多青年學生下沉基層,在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中踐行入團誓言,為強化基層團組織建設、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