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午后,阿拉爾的風帶著棉花與胡楊的清香。塔里木大學“綠凈先鋒”暑期三下鄉實踐團十余名青年,像一群攜綠而來的候鳥,輕輕落在社區活動中心的臺階上。陽光穿過玻璃頂,落在他們胸前的徽章——“綠凈”二字,熠熠生輝。
“您好,請問廢燈管該去哪個‘家’?”一句溫柔的提問,拉開了這場名為“垃圾分類·共建綠色家園”的宣講帷幕。沒有冗長的術語,只有三段不足六十秒的微短片:熟悉的街角、親切的方言、生動的對比,像三束聚光燈,把“分類”照進居民的眼眸,也照進他們的心田。劉阿姨捧著剛領到的環保布袋,笑意像胡楊葉一樣舒展:“原來垃圾也能‘投胎轉世’,是我們錯怪了它們。”

“一看標識、二辨屬性、三選容器。”志愿者把晦澀的條例拆成朗朗上口的九字訣;又把外賣盒、過期藥、廢舊電池化作舞臺上的“角色”,一問一答間,居民頻頻點頭,掌聲如潮。燈管有了紅色的歸宿,洗凈的餐盒奔向藍色的遠方;每一個正確的投放,都是給地球寫下的溫柔注腳。“節能減排,不是云端口號,而是指尖文明。”宣講尾聲,志愿者張同學的聲音清澈如風。

五支小分隊化作五縷青綠的風,穿樓入戶。一百余份問卷,像一百封寫給城市的情書,字里行間皆是居民最樸素的愿望:桶再多一點,標識再亮一點,我們的家園更美一點。社區負責人表示:“阿拉爾愿與塔里木大學攜手,把今日之約寫成歲歲年年的相守。”
夕陽西沉,胡楊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志愿者們收好問卷,像收好一袋袋金色的種子。他們明白,今日的宣講只是序章。

當青春與大地相擁,一粒粒分類的種子便會在南疆的泥土里生根;當知識與行動交匯,綠色的詩行便會在塔克拉瑪干的邊緣綿延成林。愿他們以青春之語,喚醒萬籟;以舉手之勞,守護山河。待到明年春回,愿阿拉爾的每一陣風,都帶著分類后的清甜;愿塔里木河的每一朵浪花,都映出青年清澈的眼眸。因為,他們始終相信:世界遼闊,環保是寫給地球最長情的告白;歲月漫長,青春是讓綠意生生不息的永恒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