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山東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薪火相傳・紅色足跡實踐行”—— 愛國萌友隊實踐團前往素有 “紅色密營” 之稱的威海市乳山市下石棚村,即下石棚村紅色遺址所在之地,通過實地走訪遺址保護現場、觀看紅色文化傳承影像、研讀品牌建設細節及深度問詢當地文旅負責人,聚焦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核心目標,全景式調研該村發展紅色遺址、打造特色紅色品牌、帶動紅色文旅發展的實踐路徑,為紅色資源的活態傳承與文旅融合探索有效方向。

在前往下石棚村的途中,實踐團沿著“紅色密營下石棚”的主題旅游路徑,一步步循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走過連接兩岸的四孔橋設計的別致石橋,探訪該地紅色密營的立體呈現路徑,走進曾經的革命要地,團隊成員先后調研了八路軍兵工廠、被服廠、印鈔廠、制藥廠、秘密醫院、北海銀行等紅色舊址,回顧了那個膠東軍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火年代。在調研中,實踐團了解到,為了打造紅色研學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的“行走的思政課堂”,該村跳出了單一遺址修復模式,先依據史料梳理“隱蔽指揮、物資轉運、軍民協作” 三大功能區,構建起完整的歷史場景邏輯;再通過實物展陳、場景復原還原斗爭細節,逐步將密營打造為可感、可參與的思政教育載體。同時該村還組建由村民、老黨員、返鄉青年組成的志愿服務隊,聯合高校共同打磨思政課程,配套建設紅色餐飲、紅色民宿、游客中心等設施,生動地再現了革命戰爭時期老黨員們的現實居所和工作環境,推進了鄉村紅色研學的發展。


沿著“紅色密營下石棚”的主題旅游路徑不斷往前走,實踐團還見識到了下石棚村作為紅色古村的獨特鄉村振興之路。作為曾經膠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堡壘村,藏于幽深山巒之中的古老村落,下石棚村以“紅色引擎”驅動鄉村振興,積極探索“紅色+綠色”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漫步村中,青石板路與白墻青瓦的古建筑中穿插著塵封的老照片、革命文物,錯綜復雜的巷子里,幾處被燒毀的民房在風中搖搖欲墜,而眺望村外,青山環抱,溪水繞村,有南天門、五峰樓、棋盤石、三鴿堂、九龍水庫等原始山林特有的秀美風景,被譽為“北方小三峽”。

與此同時,調研團了解到,在資源利用方面,下石棚村更是做到了“不浪費一份資源,不限制一處潛力”,村道兩側開展綠化景觀建設,山坡遍植薔薇、映山紅等花卉,打造美麗花海;沿線規劃精品采摘區,發展櫻桃、桃子、杏、板栗等特色采摘園,還積極發展農家樂。在這里,實踐團成員們不僅品嘗到村民自家的蜂蜜、自種的板栗、小米、桃子、櫻桃、野生茶等鄉村特色農產品,同時還可以買到該村著力打造的品牌農產“石硼人家”,享受“紅色+綠色+教育+運動+民宿+休閑+有機食品”等多重資源。


乳山市諸往鎮宣傳委員戰亞男表示:“下石硼村是諸往鎮‘山里老家’紅色樣板片區的中心村,我們結合整個鎮域的發展,把周圍的5個村整合為一個鄉村振興的樣板片區進行打造,依托紅色美麗村建設的有效契機,對周圍整體的紅色展館進行提升,利用區域內的紅色文化和紅色遺址,重點打造了研學民宿、農家樂等多個產業,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20余萬人次、紅色研學團隊200余個,帶動村民和集體增收400余萬元,通過保護傳承紅色基因,實現了強村富民。”
此次乳山下石棚村之行,實踐團深深地感受到該村以“行走的思政課堂”建設為抓手,通過遺址活化,研學創新,產業聯動,既守住了“密營”的紅色底色,又走出了一條“紅色研學+特色農產+生態旅游”的鄉村振興之路。未來,實踐團將持續聚焦紅色資源活態傳承與文旅融合,力求為紅色遺址活化路徑優化、“紅 + 綠 + 產” 模式復制推廣貢獻青年智慧,為紅色品牌賦能鄉村振興注入時代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