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的伏羲山,雨絲依舊纏綿,山間升騰的水霧像一層薄紗,將校園裹得格外靜謐。
“阡陌知行”實踐隊的隊員們早早起身,冒雨趕到教室——有人握著粉筆在黑板上工整寫下“未來的我—遇見更好的自己”主題,有人幫主持人王文卿梳理流程、調試PPT,提前為面向八年級學生的主題講座做足準備。

講座開始了,王文卿走上講臺,率先引出龐眾望的故事。當屏幕上播放起這位從困境中突圍、最終考入清華大學的青年的事跡,教室里瞬間安靜下來。“我沒有覺得我的家庭有那一點拿不出去的”——當龐眾望這句坦然又堅定的話響起時,不少孩子悄悄紅了眼眶。這些大多身處相似困境的孩子,從他“一邊照顧患病家人,一邊撿廢品補貼家用,卻始終不肯放棄學業”的經歷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讀懂了“困境不是借口,努力才是答案”的重量。

“你們心里,是否也藏著對未來的期待?”分享結束后,隊員們遞上便利貼和筆,邀請孩子們寫下理想與愿望。

“我想成為考古學家,親手拂去文物上的塵埃,揭開歷史的面紗——看看千年前的文明究竟是什么模樣,讓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重新被看見。”男生認真訴說著自己的理想,眼神里滿是對歷史探索的向往。

角落里,女生孫一涵低頭寫著什么,筆尖偶爾停頓,豆大的淚珠悄悄落在筆記本上,暈開了字跡。活動結束后,隊員們對她進行了采訪,孫一涵坦言:“這次活動我收獲特別大,不僅明確了未來的努力方向,也知道了該怎么去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學習動力。看了龐眾望的事跡,我很有感觸,他那么努力、從沒放棄,讓我意識到自己也必須好好努力學習,才能變得更好。”

一張張便利貼被貼滿了主題墻:有人寫“想當醫生,治好家人的病”,有人寫“要考上理想的高中,不辜負自己”,還有一張格外醒目——“像哥哥姐姐們一樣用愛幫助別人,把這份溫暖傳下去”。


雨霧擋不住教室里的熱忱,那些落在紙上的字跡,都是孩子們悄悄埋下的、名為“理想”的種子。這一天,沒有烈日晴空,卻有理想與信心在雨霧中悄然生長。“阡陌知行”實踐隊用一場真誠的分享,讓孩子們明白:出身從不是限制,只要心懷向往、堅持努力,終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