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輕揉,潔白的面團在鏡頭前不斷舒展、塑形,逐漸顯現出飛鳥的羽翼與花朵的瓣蕊。這不僅是食物的重塑與新生,更是中國計量大學“塑說千年-指尖守藝創藝工坊”實踐團隊借助直播技術,為非遺花饃技藝傳承鑿開的一束數字微光——讓深植于鄉土記憶的老手藝,溫柔躍入現代傳播的河流。
出發:一場笨拙而真誠的“破壁”嘗試作為社會實踐團隊,我們選擇非遺花饃作為切入點時,心里并無十足把握。如何讓這門需要手感溫度的傳統技藝,透過冰冷的屏幕傳遞生命力?這成了我們最大的課題。
準備過程遠非宏大敘事。沒有專業影棚,我們就在活動室角落架起手機;不懂復雜布光,便反復調整臺燈角度直到面團紋理清晰可見。團隊成員翻閱資料、請教當地手藝人,將繁復的花饃技法拆解成零基礎可學的步驟;熬夜捏制教學樣品時,常因力道不均捏碎花瓣,又默默重來。這些笨拙的細節,恰是大學生實踐的底色——用真誠彌補經驗的缺口,用耐心打磨每一幀傳播的可能。
鏡頭之下:當緊張化為共情的暖流“手心出汗,語速快得像逃跑。”負責直播的成員在回顧中寫道。當83位觀眾的ID在屏幕上跳動,彈幕突然彈出“小企鵝的翅膀怎么粘牢?”時,她深吸一口氣,放慢動作將面團蘸水的細節放大特寫:“水是面團的針線,輕輕一點就能縫合。”
意外總不期而至。直播中途網絡卡頓,畫面定格在裂開的面團上。她笑著舉起“失敗品”:“看!連面團都在提醒我們——慢下來才是手藝的真諦。”這句即興的化解,引來彈幕一片“哈哈哈”和加油的表情。更動人的是后續反饋:有家長發來孩子捏的歪歪扭扭的玫瑰花,配文“她說這是送給直播老師的禮物”;一位老人留言:“三十年沒捏花饃了,今天跟著你們重拾手藝。”
這場1.4小時的直播,最終收獲406次點贊、9份首次贈禮。付費人數超過同級別86%主播的數據背后,是43音浪投下的信任票——屏幕兩端素未謀面的人們,因一團面產生了奇妙的羈絆。
破圈之思:傳統技藝的“輕量化”新生這場實驗讓我們重新理解“破圈”的本質:
1. 輕傳播:非遺不需宏大敘事。當主播捏出一只胖兔子,彈幕刷過“好像我家的倉鼠!”,技藝便以生活化的姿態潛入人心。
2.弱門檻:直播放大了“可參與性”。觀眾問“普通面粉行嗎”,我們立刻切換鏡頭展示超市袋裝面粉——消除距離感,才能讓文化落地生根。
3.暖連接:技術只是載體,人才是核心。觀眾發作品圖時,我們逐一念出ID表揚,這種即時反饋構建了情感共同體。
正如山西“非遺抖三晉”活動中,10場直播吸引78.6萬人次觀看的數據所揭示的:非遺的活態傳承,正從博物館玻璃柜走向“人人可觸碰”的云端廣場。
面團里的啟示:青春與非遺的雙向奔赴直播結束那晚,我們圍坐在剩余的面團旁復盤。有成員捏了帶WiFi符號的花饃,調侃道:“你們說,老祖宗看懂這個嗎?”笑聲中藏著更深層的領悟——
傳統不需要供奉,而是要在碰撞中煥新。就像文登花餑餑通過直播單日銷出萬單,呂梁青年用短視頻培訓重構非遺傳播邏輯。作為大學生,我們或許缺乏資源,但擁有對網絡語境的天然感知。當花饃造型遇上彈幕文化,當老手藝通過我們的年輕視角轉譯,便完成了一次跨代際的對話。
這場實踐的數據或許微小:7位新增粉絲,83次觀看。但某個深夜,團隊收到陌生私信:“跟著你們直播做的花饃,被奶奶夸像她年輕時嫁妝上的喜餅。”——這一刻我們懂得,所有調試設備的焦灼、面對鏡頭的忐忑,都已化作星火,照亮了某處被遺忘的文化記憶。
面團在掌心留下濕潤的觸感,屏幕那端傳來遙遠的共鳴。這束由青春點燃的微光,雖不足以照亮非遺傳承的長路,卻足以證明:只要給予真誠的觸點,最古老的故事,也能在數字原野上找到新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