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牢記總書記對青年的殷殷囑托,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轉化為實踐動力,青年志愿者們聞令而動 —— 他們扎根田野、深入基層,以鮮活的 “東林故事”,踐行 “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 的青春誓言。
聚“交”興農,“砼”振“河”鄉小隊
指導老師
王恒
團隊成員
鞠夢瑤 交通運輸寒區2024-01
李瑋 交通運輸智能交工2024-01
陳可 交通運輸工程2024-01
于川博 土木水利2024-01
周睿 交通運輸道橋2024-01
韓心然 物流工程與管理2024-01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東北林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聚交興農,‘砼’振‘河’鄉”實踐團隊在指導教師王恒帶領下,于2025年7月17日赴寧安興隆林場、海林蔬菜村及悅來頤和菌業合作社開展調研,圍繞生態基礎設施如何助力綠色發展展開深入探討。期間,臥龍鄉、蔬菜村及合作社負責人結合實際,從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等方面分享經驗與舉措,為團隊提供了寶貴指導,保障了實踐順利推進。
興隆筑綠屏 臥龍礪火盾
興隆林場構筑起守護黑龍江東部的生態屏障。實踐隊跟隨顏場長深入調研"智能預警+網格管控"防火體系,顏場長強調:“森林防火要‘打早、打小、打了’,這是我們工作的核心原則。”通過現場觀摩,隊員們學習了北斗終端全天候監控系統運行機制,并就20公里生物隔離帶、無人機巡航等技術展開深入交流。這一“空天地”聯防體系三年來實現火情"早發現、快處置、零蔓延",讓隊員們深刻領會到“科技賦能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
蔬香引富路 黨建促振興
海林鎮蔬菜村作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以蔬菜產業帶動村民致富。實踐隊與竇書記深入交流,學習村黨委運作機制、集體資產管理和特色經紀人制度,了解蔬菜出口及規模化發展經驗,領悟黨建引領下生態農業與市場結合的振興路徑,真切體會到實干興村的深刻內涵。
菌香漫產鏈 智匯興農途
悅來頤和合作社是海林鎮模范村產業標桿,年產 1.5 億袋猴頭菇。實踐隊成員隨盧經理深入菌棚研學生態種植技術,聽張局長講解產業鏈延伸,學習農產品深加工的資源增效價值,見證“黨組織+合作社”機制釋放科技興農活力,隊員們堅定以土木交通智慧服務農業現代化的青春擔當。

聚“交”興農,“砼”振“河”鄉小隊隊員們用腳步丈量鄉土間的青綠圖景,并深刻認識到,隊員們應結合自身專業優勢,以土木智慧筑基防火生命線、以交通網絡銜接生態農產品鏈,正是新時代青年服務鄉村振興的“砼”心所向。
“砼”夯基石,“齊”繪坦途小隊
指導老師
孫維國 管峰
團隊成員
郭泓杉 物流工程2023-01
曹競元 物流工程2023-01
劉一涵 土木工程2024-07
劉沫含 交通運輸類2024-04
柯婉玲 交通運輸類2024-03
李卓越 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2024-02
王博承 工程管理2022-01
鄉村振興需以紅色精神凝聚共識,以基礎設施筑牢根基,更需以生態保護守護底色。7月7日,土木與交通學院“‘砼’夯基石,‘齊’繪坦途”社會實踐團隊深入齊齊哈爾及周邊區域,多維度探索全方位鄉村振興路徑,聚焦生態賦能的核心作用。
紅色領航
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團隊探訪齊齊哈爾和平廣場、江橋紀念館,在歷史場景中感悟使命擔當;與中國一重深化黨建聯建,在參觀企業展館中,回溯從“工業救國”到“制造強國”的歷程,理解“大國重器”通過耐腐蝕泵閥、智能化生產線等“輕量化”應用,為鄉村基建提質增效,體會紅色精神對“實干興村”的驅動作用。
基建筑基
基礎設施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團隊深入泰來縣舊居民區,走訪近30戶居民,舊小區改造提升了出行、物流等便利性,并兼顧冬季防雪板加裝等“重改造、輕適配”問題。團隊還考察舊小區管道及停車場改造現場,調研泰來縣污水處理廠的智能系統,包括雙線并行保障處理連續性、實時監控實現異常預警等,認識到基礎設施需“建得好”更“用得好”。
紅色精神、基建支撐、生態保護相互關聯、相互支撐,構成鄉村振興完整體系。團隊深刻認識到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未來將以專業所長服務基層,為實現鄉村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貢獻青春力量。
紅魂鑄匠心,“交”筑振興夢
指導老師
趙尉琪
團隊成員
陳秋實 土木工程2024-04
李玥滌 土木工程2024-04
王康寧 土木工程2024-05
李知霏 土木工程2024-08
李佳鑫 土木工程2024-06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紅魂鑄匠心,‘交’筑振興夢”實踐團隊前往沈陽市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和錦州市義縣工程一線,在鮮紅黨旗下錨定奮斗航向,在真實環境下體悟城市發展脈搏。
研究院內,各類模型在顯示屏上精準運行流轉,智能化理念深度融入設計全流程,教科書上呈現的復雜結構已然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具象藍圖。
在義縣工程現場,隊員們親身見證了現代土木工程技術如何在崎嶇復雜的多元地貌中落地生根 —— 樁基穩穩楔入巖層深處,鋼桁架于崇山峻嶺間為“中國建造”鐫刻下雄渾印記。這正是新時代“制造強國”戰略指引下,土木工程向智能化邁進的生動寫照,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宏大命題化作腳踏實地的堅實步履。
黨建活動同樣蘊含深刻意涵。前輩工程師們講述的攻堅克難往事,字里行間閃耀著“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信念光輝。在歷史講解的濃厚氛圍中,隊員們深刻領悟到,這份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紅色匠心,既是工程得以歷經百年風雨而屹立不倒的根基所在,更是新時代土木工作者必須接續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