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檔”,更是文化傳承與精神啟蒙的好時節(jié)。這個夏天,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虹”愿揚帆志愿宣講團帶著溫度與創(chuàng)意走進南通,在如皋社區(qū)的本草香里、如東小學的拼圖聲中,為孩子打造了“紅色鑄魂+科學啟智+文化潤心”的特色課堂——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把家國情懷、科學精神與中醫(yī)智慧,悄悄種進了少年心底。
如皋社區(qū):紅旗+拓印,把家國與中醫(yī)玩進手心 7月31日在如皋市如城街道十里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志愿團成員帶著小朋友們開啟“童心向黨·文化傳承”之旅,艾草香與小紅旗的紅,成了最亮眼的配色。
指尖拼出“中國心”
“對折紅紙,粘好五角星,這是我們的國旗!”孩子們跟著志愿者做DIY紅旗,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反復捋平旗角:“國旗要整整齊齊的!”中國地圖磁力拼圖環(huán)節(jié)更讓人破防——拼到臺灣板塊時,原本鬧哄哄的隊伍突然安靜,穿藍T恤的小男孩踮腳把板塊嵌入:“老師說,這是祖國不能少的一塊!”
故事里的“敬業(yè)魂”
“奶奶用青蒿水擦蚊子包,為什么管用?”“米飯從哪兒來?”志愿者拋出的生活問題,讓孩子們舉著小手搶答。借著熱乎勁兒,屠呦呦從《肘后備急方》尋靈感研青蒿素、袁隆平“禾下乘涼夢”的故事慢慢展開。聽到袁爺爺在稻田里滿頭大汗,7歲小宇突然站起:“我也要讓大家都吃飽飯!”童聲里滿是堅定。
拓印藏著“中醫(yī)智慧” 棉布方巾鋪展開,艾草、薄荷、金銀花擺上桌,孩子們攥著膠錘輕敲,把藥材紋理印成畫。“薄荷葉子有鋸齒!”“艾草像媽媽曬的被子!”連愛打鬧的小男孩都專注了15分鐘,有孩子舉著拓印畫笑:“要送給奶奶,她總用艾草給我泡腳!”原來中醫(yī)早藏在生活里~
如東小學:40分鐘課,把科學家“拼”進祖國地圖 8月13日在如東縣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的教室里,志愿團成員用40分鐘,讓小學生讀懂“科學家與祖國”的故事,笑聲里滿是對科學的好奇。
腦洞提問點燃課堂 “為什么能吃飽飯?”“被蚊子咬會生病嗎?”剛拋出問題,教室就成了“小手森林”——“媽媽做飯!”“蚊子帶病毒!”五花八門的答案里,志愿者引出袁隆平爺爺?shù)?ldquo;超級水稻”、屠呦呦奶奶的青蒿素:“原來科學家在幫我們解決生活難題!”孩子眼里瞬間亮了。
拼圖解鎖“科學情” 地圖拼圖比賽開始!兩組孩子忙著找省份,拼到湖南板塊時,穿校服的小浩突然舉著板塊喊:“這里是袁爺爺種水稻的地方!”接著孩子們紛紛“認領”:“浙江是屠奶奶研究青蒿素的地兒!”志愿者趁機說:“你們也能成家鄉(xiāng)的驕傲!”此刻的拼圖,早不只是地理知識,更是家國與科學的聯(lián)結。
這個夏天,南通的兩堂特色課,沒有復雜的理論,卻用小紅旗、舊地圖、草葉拓印與科學家故事,讓紅色信仰、科學精神與中醫(yī)藥文化有了溫度。正如江海滋養(yǎng)南通大地,這些種子也會在孩子心里慢慢生長,終有一天會長成支撐他們前行的力量——這,就是“七彩假期”最珍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