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韻新生,科創賦能
初秋時節,暑氣漸消,晨光穿透薄霧灑在兗州太陽紙業產業園的現代化廠房上。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紙日可待”實踐團懷揣著將化工理論落地產業一線的熱忱,奔赴全國造紙行業龍頭企業——太陽紙業,開啟一場“實驗室與生產線對話、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對接”的實踐征程。他們深知,此行不僅是對專業知識的實地校驗,更是化工人踐行“綠色發展”使命的生動實踐,是將課本上的專業原理轉化為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金鑰匙”的主動探索。
走進太陽紙業的廢紙回收處理車間,機器的轟鳴中透著有序的節奏。實踐隊員們身著工裝,在企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俯身觀察:曾經被丟棄的紙箱、報紙,經多道工序處理后,正逐步蛻變為微黃的新紙。“傳統工藝存在能耗高、殘留多的問題,能否從工藝優化角度找到突破?”技術人員的提問,瞬間點燃了隊員們的討論熱情。
隊員們拿出隨身攜帶的實驗數據手冊,結合課堂所學與實驗室探索經驗,與技術人員展開熱烈研討。接下來的三天里,隊員們分成多個小組,深入制漿車間、廢水處理中心、生物質能源站等核心區域,既跟著一線工人學習實操技能,用專業儀器對不同工段的樣本進行分析檢測;也參與新型工藝的小型試驗,針對生產環節中的能耗、環保等關鍵指標優化提出建議。車間里的每一臺設備、每一份檢測報告,都成了他們最生動的“教材”,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可觸可感。
在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展廳,一幅幅對比圖令人印象深刻:十年前堆滿廢料的廠區角落,如今建成了清潔能源供應站;曾經直排的廢水,經深度處理工藝凈化后,可直接用于灌溉和生產循環。“造紙行業早已不是‘污染大戶’的代名詞,關鍵在技術創新的賦能。”一名隊員在實踐日志中寫道。當看到團隊提出的優化方案被技術部門采納,用于提升資源回收利用率時,大家真切感受到“化工學科的價值,藏在每一張環保紙張的紋理里,映在處理后清澈的池水中”。
企業負責人對實踐團的到來給予了高度肯定:“‘紙日可待’團隊的青年們帶著鉆研的勁頭深入生產一線,不僅認真學習行業實操經驗,還結合校園所學提出了不少新穎思路。他們關注的綠色生產優化方向,與企業的發展需求不謀而合,這種高校與企業的實踐互動,很有意義。” 這種雙向的交流啟發,讓實踐跳出了 “單純學習” 的框架,形成了校園創新思維與企業生產實踐的有效銜接,為后續可能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實踐臨近尾聲,隊員們在產業園的林蔭下召開總結會。從實驗室里的實驗數據到生產線上的實際參數,從理論模型到節能改造實踐,大家的討論從具體技術延伸到產業責任。“綠色造紙不僅是企業的擔當,更是我們化工人的使命。”隊員們達成共識:要把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帶回實驗室,將企業的生產需求轉化為后續的研究方向,讓更多化工創新成果真正服務于產業升級。
夕陽西下,實踐團的身影與產業園的廠房、綠樹交相輝映。這群青年用腳步丈量產業一線,用專業知識回應時代需求,在傳統造紙與現代化工的碰撞中,寫下“科創賦能綠色發展”的青春注腳。他們堅信,當化工智慧融入產業實踐,當青年擔當對接國家“雙碳”戰略,每一張紙都將承載起“循環發展、永續利用”的美好愿景,而他們的青春,也將在這場“紙韻新生”的征程中綻放別樣光彩。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