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灑掃庭除,心橋共建
夏日的晨光透過薄霧,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安山村路上。我們大學生“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的隊員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開始了新一天的走訪。我們的任務,是走進村民家中,推廣普通話,同時也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
在一處略顯陳舊的院落前,我們停下了腳步。院壩里,一位頭發花白、脊背微駝的老奶奶正顫巍巍地想要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枯枝落葉。她是村里的一位老奶奶,年近八十,子女常年在外務工,家里就她一人守著老屋。院子里,落葉、碎紙屑和一些輕飄飄的塑料袋散落在角落,顯得有些凌亂。“奶奶,早上好!”我們隊長立刻上前,用這幾天努力練習的、盡可能標準的普通話問候道,同時自然地接過了老人手中的掃帚。

(圖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安山村 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供圖)
奶奶先是一愣,隨即聽出了我們的來意,布滿皺紋的臉上綻開慈祥的笑容,她用濃重的鄉音回應:“好,好,大學生們又來啦,快進屋坐。”我們并沒有進屋,而是看著眼前有些雜亂卻承載著老人一生歲月的院壩,互相交換了一個眼神。帶隊老師輕聲對我們說:“同學們,‘推普’不只是口頭上的教學,更是心貼心的交流。我看,我們今天這第一堂課,不如就從幫奶奶打掃庭院開始,用實際行動說說‘普通話?”“好!”我們異口同聲,積極性瞬間被點燃。

(圖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安山村 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供圖)
說干就干。我們向奶奶說明來意,她起初連連擺手,非常過意不去:“這哪成,這哪成,臟了你們的衣服……”但我們已拿起靠在墻邊的掃帚、簸箕,開始分工合作。力氣大的男同學負責將一些堆放在角落的碎磚亂石歸置整齊;女同學們則細致地清掃地面的落葉和塵土;有的同學發現院角有一個廢棄的雞窩,里面堆積了不少雜物,也毫不猶豫地開始清理。我們一邊勞動,一邊嘗試用普通話和奶奶聊天,教她說“掃帚”、“垃圾”、“干凈”這些詞語。奶奶笑著,吃力地跟著學,院子里不時傳出歡聲笑語。

(圖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安山村 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供圖)
陽光漸漸變得熱烈,汗水很快浸濕了我們的隊服,灰塵也沾上了臉頰和手臂,但沒有人停下。我們將清掃出來的落葉、紙屑、塑料袋等垃圾,全部仔細地收集到簸箕里,然后統一倒進了村里放置在路邊的標準分類垃圾箱內。看著原本雜亂的院壩變得整潔清爽,一種樸實的成就感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
“真是……真是太謝謝你們了!”奶奶看著煥然一新的院子,激動地拉住我們的手,眼中閃爍著淚光,“我這老胳膊老腿,收拾不動了,多虧了你們這些好娃娃!你們大學生,真好!”帶隊老師看著我們一個個灰頭土臉卻笑容燦爛的樣子,贊許地點了點頭。她對我們說:“同學們,你們今天做得非常棒!推廣普通話,目的是溝通,是服務。你們不僅清掃了一個院壩,更傳遞了一份關懷,實踐了‘鄉村振興’中‘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的內涵。你們用汗水,真正地融入了這片土地,這就是最生動的社會實踐課。”

(圖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安山村 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供圖)
回望那座變得整潔的院落,和奶奶臉上由衷的笑容,我們感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這份快樂,不僅僅來自于勞動后的成就感,更源于我們用自己的雙手,為需要幫助的人帶來了切實的改變。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推普”和“助力鄉村振興”并非空洞的口號,它就體現在這一點一滴、灑掃庭除的具體行動中。
這一次經歷,讓我們收獲了課堂之外的寶貴知識,理解了責任與擔當的含義,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留下了深刻而溫暖的印記,真是受益匪淺。語言是橋,行動是路,而真誠,是通往人心的唯一方向。
通訊員:杜勝東,王克群,劉嘉馨,鄧安琦,劉歡,向美霞,代遠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