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進行時|探紅色文旅脈絡,助彝鄉振興新程
整裝出發
2025年8月22日早上六點整,成都理工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涼山火把·體旅拾光”團隊與“涼山石榴籽·情暖彝鄉”團隊4名學生在余志勇老師的帶領下從學校桐蔭路整裝出發,開啟了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前往三下鄉社會實踐第一站——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深入涼山州多地調研“文旅融合視角下涼山州旅游與民族體育協同發展”及“紅色文化與民族特色旅游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
參觀彝海景區
實踐團抵達彝海景區,并在彝海結盟紀念碑前合影留念,正式開啟實地調研。隊員們分別訪問了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游客、本地及其他地區游客。調研發現,景區游客大多來自周邊區域,除老兵與部分年長游客受紅色文化吸引而來外,多數人因彝海的自然景觀慕名而至。團隊還與景區內售賣食品的本地彝族居民交流,深刻感受到彝族同胞的熱情好客。

圖為團隊成員于彝海結盟紀念碑合影。冉浩文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彝族居民開展訪談。冉浩文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與對越自衛反擊戰云南籍老兵開展訪談。胡美蓉供圖
參觀紅色冕寧紀念館
師生團隊抵達紅色冕寧紀念館,該館是革命老區冕寧縣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項目。在專業講解的引導下,師生們深入了解了冕寧地區的紅軍革命歷程。館內借助大量實物、圖片與場景復原,生動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冕寧的宏偉歷史。從“彝海結盟”所彰顯的民族團結精神,到冕寧兒女積極參軍、支援紅軍的動人場面,再到革命先輩在這片土地上戰斗與生活的真實痕跡——一段段歷史串聯起烽火歲月、民族團結的記憶。隊員們專注聆聽,深切體悟革命先輩與人民群眾魚水相依、風雨同舟的深厚情感。

圖為帶隊老師、成員與解說員進行訪談。胡美蓉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紅色冕寧紀念館合影。講解員供圖
參觀陳家大院
團隊前往陳家大院進行參觀,追尋與毛澤東同志相關的紅色記憶。陳家大院作為冕寧縣的一處重要歷史遺址,不僅見證了紅軍長征時期的重大事件,也是反映川西南地區古建筑文化的代表性遺存。這里既留存著長征途中關鍵的歷史印記,也積淀為當地人民珍貴的精神財富。1935年5月22日,毛澤東同志曾在此暫住。停留期間,他多次與周恩來、朱德等同志開展工作,會見彝族代表,并指揮地下黨開展游擊斗爭,在艱難歲月中領導革命實踐。


圖為毛澤東長征居住地——陳家大院。駱可昕供圖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積極交流、深入研討。最令人動容的是大院臥室中的布置:雖陳列著不少雕花木床,但因房間有限,當時并非每位同志都能分到一張床。毛澤東同志所睡的“床”,不過是一塊木板架在兩條長凳上搭成的簡易鋪位。這一細節讓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革命年代艱苦條件下領袖與戰士同甘共苦、團結奮斗的崇高精神。

圖為團隊成員在陳家大院合影。冉浩文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陳家大院參觀。胡美蓉供圖
總結
余志勇老師主持召開團隊會議。會上,成員們依次分享當日參觀和調研心得。隊員們普遍認為,冕寧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是一部鮮活的“教材”。大家表示,要在今后學習與工作中自覺弘揚紅色傳統,以革命先驅為楷模,堅定理想信念、勇挑時代重任,用實干傳承紅色基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使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芒。通過對訪談和問卷結果的討論,團隊初步認為,冕寧縣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現狀滯后,其對當地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助力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后續,團隊將結合更多調研數據,探索如何有效優化“紅色文化+民族特色”旅游模式,為推動當地鄉村振興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