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大關于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號召,我有幸作為河海大學8人實踐團的一員,奔赴黃河下游河南鄭汴地區,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以了解生態現狀、傳播護河理念、參與護河行動、傳承黃河文化為核心目標,內容豐富,意義深遠。作為團隊一員,我主要負責前期聯絡協調與前期部分PPT制作工作,在服務團隊整體目標的同時,也獲得了寶貴的歷練與深刻的體悟。
在本次層次分明、任務多元的實踐中,我承擔的角色主要聚焦于保障團隊高效運行與信息有效傳遞:精準對接,架設實踐橋梁。聯絡協調參觀單位,我深知實地考察是獲取一手信息的關鍵。因此,我主動承擔了與核心參訪單位的前期聯絡重任。高效對接開封市黃河生態保護示范區,鄭州市黃河博物館等單位。通過查閱官網、電話溝通等方式,精準聯系到相關負責人,清晰闡述團隊實踐目的,規模、時間窗口及具體需求。通過耐心溝通、靈活調整方案、及時向團隊反饋進展,最終確保了重要行程的順利落實。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溝通的精準性、時效性和靈活性在大型實踐活動中的極端重要性。
作為團隊的“積極行動者” ,除了專項任務,我全程投入了團隊的每一項集體活動:炎炎烈日下,與團隊站在黃河灘邊,感受母親河的洶涌澎湃與寬闊包容;在黃河博物館,從“黃河的形成”到“千秋治河”,再到“黃河的新生”,系統重溫了母親河的磅礴歷史與中華民族的治水智慧,心情澎湃;在走訪沿岸村莊時,認真聆聽村民講述黃河水利工程帶來的防洪安全保障和生態改善帶來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解了“幸福河”的民生內涵;走進中小學課堂,向孩子們講述黃河故事,傳播環保理念,看到他們清澈眼眸中的好奇與承諾,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
這次實踐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長之旅,收獲遠超預期。我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理解,從文件上的文字變成了眼前真實的河流、工程、社區和人群。我認識到這是一個涉及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沙關系調控、文化遺產保護、區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科學精神、歷史耐心和全局觀念。聯絡工作讓我學會了如何與不同層級的部門打交道,如何高效、準確、得體地表達訴求并解決問題。PPT制作過程是對實踐活動的再思考和再創造,提升了我的歸納總結和創意呈現水平。在8人的團隊中,我們各司其職又緊密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難,深厚的情誼是寶貴的收獲。高溫下的戶外作業、密集的行程安排,磨練了意志品質。另外在思想境界上有了飛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未如此具體。保護黃河,就是保護我們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厚植了家國情懷,親身感受到黃河的雄渾與滄桑,聆聽到她們背后的故事與奮斗,對祖國的熱愛變得更加深沉和具體。

展望未來,我將加強對黃河水沙、流域管理、環境政策等領域專業知識的學習,關注前沿動態。將實踐所見所聞所思進一步沉淀,努力形成有價值的調研報告或政策建議,真正為黃河保護貢獻智慧。將實踐收獲轉化為持續行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并利用各種機會向身邊人講述黃河故事,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母親河的保護。
此次黃河鄭汴之行,是我大學時光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從課堂走向田野,從理論走向實踐,深刻體會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刻含義。我不僅為團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更收獲了知識、能力、友情和思想的成長。母親河的磅礴與困境、守護者的堅韌與智慧、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都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我將帶著這份寶貴的財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努力成為一名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為守護黃河安瀾、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