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浪潮中,紅色精神始終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在歷史的長河里,鄭州這座英雄之城鐫刻著不朽的紅色印記。為了追尋革命先輩的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7月26日至7月28日,鄭州大學“赤心永繼英烈志,青春力行中原魂”社會實踐團踏足河南鄭州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文字、圖像、文物以及雕塑與革命先輩進行跨越百年的交流,學習先烈精神、繼承先烈意志、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一、綠茵之下忠骨長眠,劍柄之上精神永輝
在鄭州烈士陵園,隊員們前往拜謁無數安葬于此的革命先輩,并了解他們的事跡,學習他們的精神,認識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吉鴻昌、“盤腸大英雄”侯玉全以及黃麻起義領導人吳煥先等烈士。他們的肉身雖早已在戰爭的摧殘下潰爛,但他們的精神永遠與所有為保衛中原、解放中原而犧牲的烈士一同閃耀在形如劍柄的革命先烈紀念碑之上。

圖為隊員向革命先烈紀念碑敬禮。 張燦輝攝
二、大河中原忠魂永鑄,英烈長存浩氣長歌
實踐隊走入中原英烈紀念館,通過近距離寓目中原先輩的革命遺物,仔細感受英烈們革命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體會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洶涌澎湃、八七會議的力挽狂瀾、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悲壯與三軍挺進大別山的艱苦卓絕。隊員們每次對遺物的端詳,就仿佛打破時空的壁壘,回到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革命先輩們為理想信念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映射在革命文物的每一處銹跡、每一處劃痕與缺損之上,隨著時間的遷移歷久彌新。
圖為解放軍曾用的武器。 張燦輝攝
三、烽火豫西銘記崢嶸,紅色堡壘薪火不息 藏于伏羲山幽靜的山坳之間,隱于蒼蔥翠柏的掩映之中,中原豫西抗日紀念園記錄了皮定均將軍在條件艱苦的山區抗擊日軍的英雄事跡。隊員們來到鄭州新密市田種灣村,走進中原豫西紀念園,參觀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部隊舊址。司令部的作戰地圖、戰地醫院的醫療器械、皮定鈞工作地簡單的家具,無不向隊員們彰顯著戰士們的英勇無畏以及抗日的艱辛。此外,隊員們還積極與當地村民交流,傾聽村民們的講解與看法,與基層群眾一同學習豫西抗日愛國故事,分享學習感悟與收獲,助力弘揚紅色精神。
圖為皮定均將軍生活舊址。 張燦輝攝
在當今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下,堅持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面對動蕩時局的一大法寶。鄭州大學學子們用親身實踐、實地調研深入學習理解愛國主義精神,感悟愛國主義精神的意義。展望未來,這份社會實踐的經歷與收獲將如夜空的長明星,為他們投身祖國建設的星辰大海而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