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課堂跨山海,愛心接力育新苗
夏日傍晚,巫溪縣徐家鎮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陳佳琪和她的媽媽,看著一段手機視頻紅了眼眶。屏幕里,重慶師范大學“逸師公益愛心課堂”的小老師洋溢著笑臉說:“佳琪,今天我們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們代替小老師來到你的家鄉看你,我們都希望你能繼續努力學習,去勇敢探索世界的每個角落。”這段跨越千里的教學視頻,是“大手拉小手”線上幫扶活動開展一年來,城鄉教育互助的生動縮影。
“以前視頻連線時,她攥著衣角不敢抬頭。”佳琪媽媽翻出一年前的畫面,鏡頭里的小女孩沉默低頭。2024年,佳琪參與逸師公益愛心課堂,與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志愿者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每周六上午9時,屏幕那頭準時響起的聲音,不僅帶來語文、數學輔導,更用科學普及課、藝術課堂打開新世界。
如今,佳琪的變化藏在細節里:面對來采訪的陌生的哥哥姐姐們,能從容自如、大方自信的交流;作業本上的字跡從歪扭到工整;遇到難題會主動說“我再試試”,數學解題速度明顯增快……這些細微之處讓媽媽真切感受到孩子的蛻變。
“塘埡村沒有補習機構,我們一直很擔心孩子的成績,所以很感謝你們。”佳琪媽媽眼眶濕潤地說。像佳琪這樣的孩子,在云端課堂不僅收獲知識,更感知到 “被牽掛的溫暖”,數字紐帶正將城鄉教育的微光,匯聚成照亮山鄉的火炬。
同一所學校的訪談室里,五年級學生薛鈺婷正和媽媽也在分享參加愛心課堂兩年的感受,媽媽表示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升,以前寫作業要催三遍,現在自己主動多了,周末還主動留兩小時做數學拓展練習題。
“上周課堂上,她用三種方法解相遇問題!”媽媽難掩驕傲。薛鈺婷眼睛亮晶晶地說,這些都是線上姐姐教的。被問起夢想,她從書包掏出小老師志愿者的回信,“我要當老師,教山里孩子用好多方法解題,就像姐姐們教我一樣。”
塘埡村距重慶重慶大學北碚校區500余公里,曾因地理阻隔,優質教育資源難以觸及。逸師公益愛心課堂以線上模式突破壁壘,時空的溝壑被數字技術填平,教育公平的刻度在云端悄然延伸。
對重師志愿者而言,這亦是一場成長修行。每周3小時備課、為單個孩子定制跨學科教案、跟蹤記錄成長檔案…… 他們在服務中學會把專業知識轉化為鄉土語言,將教育理想落地為具體行動。當塘埡村的笑聲透過屏幕感染志愿者,這場互助早已超越“幫扶”,成為城鄉青年的雙向賦能——前者讀懂鄉土中國的肌理,后者汲取青春奮斗的力量。
在塘埡村的山間,在重師的校園,無數雙手通過網線相牽,讓成長的力量沿著數字脈絡流淌,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澆灌出更多帶著鄉土溫度的希望之花。
記者:楊璐僮
攝像:陶涵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