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陳俊好)教育公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而國家資助政策則是筑牢這一基石的關鍵支撐。為讓偏遠地區家庭充分知曉教育資助政策,打通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7月12日至13日,東揚隊連續兩日走進實踐所,成功舉辦兩場國家資助政策主題宣講會。隊員們化身 “政策翻譯官”,用鄉音話政策、用案例講流程,讓政策走出條文、走進鄉村,為百余戶有需求的家庭送去“聽得懂、用得上”的資助指引。

團隊宣講合照 化身“政策翻譯官”:案例+鄉音讓政策“活”起來 宣講會上,隊員們緊扣群眾最關心的政策細節展開講解。其中,隊員陳詩穎、劉慧怡圍繞生源地助學貸款這一核心內容,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解讀。從貸款期限的年限規定、還款時間的節點提醒,到申請流程的分步演示,再到所需材料的清單羅列,每一項都講解得清晰明了。為讓聽眾更好理解,她們還結合提前收集的本地家庭案例,用“家長送孩子上學湊學費”的常見場景切入,把貸款利息計算、逾期影響等專業問題轉化為“攢錢還賬”般的通俗表達,確保在場的學生與家長都能聽得懂、記得住,真正讓政策內容走進群眾心里。

隊員講解政策 這樣的宣講,看似是政策的“翻譯”與“傳遞”,實則意義深遠。對群眾而言,它打破了政策與基層之間的信息壁壘,讓曾經懸空的資助政策變得可感可知,讓更多家庭卸下了學費焦慮,讓孩子的求學路少了一份阻礙;對政策落地而言,它以更易理解的方式推動資助政策從“文件”走向“實踐”,讓國家教育公平的承諾真正觸達最需要的群體,為鄉村教育的均衡發展添了一份助推力;而對隊員們來說,在與群眾的面對面交流中,他們也真切體會到“政策宣講不是單向輸出,而是用真心換真心”,這份實踐經歷讓“服務社會”從抽象的理念變成了具體的行動,也讓青年擔當有了更鮮活的注腳。
團委“搭把手”:從籌備到現場全程添力 這場宣講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基層組織的有力支撐。頭日宣講時,云浮市新興縣河頭鎮團委便親臨現場指導工作。鎮團委的陳潔琪、梁銘銘兩位同志不僅帶來了基層工作的實踐經驗,更聚焦兩大核心方向,即提升宣講效果與助力后續收尾,為活動“把脈定向”。考慮到東揚隊學生團隊對基層實際情況的了解存在局限,兩人立足云浮鄉村家庭的真實處境,對申請條件中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標準,以及辦理流程中的材料提交、審核節點等關鍵環節進行了補充說明,有效彌補了學生團隊在政策解讀專業性上的潛在不足。值得關注的是,這份支持并非局限于宣講會現場。早在活動籌備階段,陳潔琪、梁銘銘便主動參與前期保障工作,不僅高效解決了宣講會場地供給問題,更通過村微信群、村委廣播等渠道,精準篩選出有資助需求的學生家長群體,逐戶通知參與,從源頭上保障了宣講會的參與度與針對性。
此次兩場宣講會,不僅讓百余戶家庭明晰了國家資助政策的具體內容,更以“接地氣”的傳播方式讓政策溫度直抵人心。從宏觀來看,活動既契合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的戰略要求,精準回應了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中“政策知曉率低”的痛點,為促進教育公平注入了鮮活動力;對參與其中的東揚隊隊員而言,在與基層群眾的面對面交流、與鎮團委同志的協同配合中,他們也深刻體會到了“政策落地需有人搭橋 的社會責任,服務社會的意識與實踐能力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如今,宣講會的余溫仍在延續。東揚隊已將宣講材料整理成“政策問答手冊”,由鎮團委協助發放至各村委;針對宣講中收集到的群眾疑問,隊員們也在鎮團委的指導下逐一整理出答復要點。正如一位隊員在總結中所說:“這些政策本就是為群眾設的,我們多走一步、多講一句,就能讓更多孩子不因錢的問題錯過上學路——這便是我們這場宣講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