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織金洞奇觀 悟紅醫鑄魂意
導語
2025年7月13日,貴州醫科大學“賡續戎裝,紅醫鑄魂”三下鄉實踐團隊前往貴州織金洞。團隊成員在巖溶地貌環境中活動,觀察地質景觀,了解溶洞文化,探討紅醫精神在特定環境下的體現與傳承。
一、觀察:溶洞地質形態
實踐團隊進入織金洞后,借助洞內的照明設施,對各類地質景觀進行了觀察。洞內鐘乳石、石筍等結構分布廣泛,這些都是巖溶地貌中典型的沉積形態,
鐘乳石的形成證明了低水不僅會穿石也會成石,從地質作用角度來看,從洞頂不斷滴下的石灰巖溶液,石灰巖溶液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形成了碳酸鈣沉淀,經過長時間的日積月累,便從洞頂沉淀出了一根根鐘乳石,在鐘乳石正對的地面上沉淀出了石筍,而石筍和鐘乳石的連接便構成了石柱。
在織金洞內,一處名為“霸王盔”的鐘乳石結構尤為引人注目。該結構上部呈現出類似頭盔的帽狀形態,下部則有若干細長的鐘乳石垂落,整體造型栩栩如生。這種特殊形態的形成,與水溶液在特定路徑上的滴落和沉積規律密切相關。洞頂的裂隙走向決定了水溶液的滲出位置,而滴落的頻率、水量以及洞內的微環境變化,共同影響著碳酸鈣的沉積分布,經過長期的定向積累,最終塑造出“霸王盔”這一獨特的地質奇觀。
二、調研采訪
離開織金洞核心游覽區域后,實踐團隊隨即開展了以急救知識與普通話使用兩個主題的調研活動。
在調研過程中,急救知識調研組的成員遇到一位剛剛游覽結束的中年游客。在與其交流時,成員詢問了關于崴腳的處理方法,該游客表示僅能想到冰敷這一種方式。針對這一情況,團隊成員向其介紹了崴腳后的完整處理流程:首先應立即停止活動,避免受傷部位再次受力;其次要進行冰敷減輕腫脹,同時收縮血管,冰敷時間一般為每次15至20分鐘,每隔2-3個小時重復一次。然后抬高患肢并抬高至心臟水平的位置以減少血液淤積和腫脹然,最后使用彈性繃帶進行適當固定,以穩定關節,防止損傷加重。繃帶包扎不宜過緊以免妨礙血液循環;完成以上步驟后需繼續觀察傷口是否發紫發熱等異常情況 同時團隊成員還向該游客講解了這些處理步驟在戶外環境中的應用價值,強調了及時、正確處理對于避免傷情惡化的重要性。普通話調研組則將關注點放在了普通話在織金洞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及其對故事傳承的影響上。該組成員同樣設計了針對性的問題,通過與游客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收集信息。在織金洞的游覽步道上,成員們與一位來自福建的游客進行了交談。該游客反映,在景區周邊向當地鄉民問路時,由于難以理解當地的方言,多次出現溝通不暢的情況,不僅耽誤了時間,也影響了對當地文化故事的了解。
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團隊成員發現了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游客對溶洞環境中常見突發狀況的急救知識掌握程度存在明顯不足,多數游客僅了解少數幾種基礎處理方法,對完整的應急處理流程和戶外應用要點缺乏認知;二是方言與普通話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顯著的溝通差異,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織金洞的宣傳
三、實踐總結
實踐團隊結束織金洞的全部行程后,團隊成員共同回顧了此次行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包括洞內獨特的地質景觀、豐富的文化信息以及將紅醫精神與溶洞文化相結合進行探討的全過程。“賡續戎裝,紅醫鑄魂”三下鄉實踐團隊的成員們計劃將在織金洞的觀察成果與思考所得應用于后續的實踐活動中。團隊表示,將進一步探索在更多場景中融入紅醫精神的有效途徑,讓紅醫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