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為積極響應團中央"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森”靈奇愈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武當山南神道景區按計劃推進森林康養與環保實踐活動。作為隊中為期7天“康養武當・綠色行動”的關鍵一環,當日活動嚴格依照實踐策劃案部署,通過森林徒步、環境清理與健康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持續探索森林生態與公眾健康的協同發展模式,為后續研究積累著扎實的實踐數據。
當日活動中,隊員們沿南神道景區開展徒步行動,同步實施“凈山護林”環境清理。行進過程中,隊員對沿途可見的塑料廢棄物、食品包裝等垃圾進行系統性收集,在一小時的徒步路段內完成全區域垃圾清理,讓山林步道重現潔凈本色。返回駐地后,隊員們隨即對周邊公共區域進行拉網式排查,確保散落垃圾全部規范分類處置,切實將策劃案中“貫穿全程的環境清理行動”要求落到實處。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徒步過程中撿到垃圾并丟進垃圾袋。黃雪穎 供圖
監測數據呈現出的積極變化,成為當日實踐的一大亮點。午后的血壓測量結果顯示,全體隊員收縮壓與舒張壓較前一日均有小幅下降,血壓波動區間進一步收窄,身體放松狀態更為明顯。參與實踐的隊員反饋,在森林環境中,午休入睡時間顯著縮短,睡眠深度明顯提升,醒來后無常規午休后的昏沉感,身體舒展度與活動靈活性均有改善,這些感受與監測數據相互印證,凸顯了森林環境對身體機能的良性調節作用。
圖為實踐隊隊員正在為受試者測量血壓。黃雪穎 供圖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環境對體能恢復的促進作用在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隊員在全天多次彎腰撿拾垃圾的過程中,普遍反映腰背疲勞感較日常活動明顯減輕,即便經過多時段的戶外勞作,全天活動結束后仍能保持較好的身體狀態。這一現象與策劃案中“探索森林康養對身體機能調節作用”的研究目標形成呼應,為森林環境改善人體運動耐力的假設提供了有力的實踐依據。
據了解,該實踐隊依托武當山8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及高負氧離子含量的生態優勢,將環保行動與健康研究有機結合。7月13日的實踐成果進一步驗證了森林生態系統在血壓調節、睡眠改善及體能維持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通過全員參與環境清理,強化了“保護生態就是守護健康”的認知共識。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徒步過程的合影。黃雪穎 供圖
作為“健康中國”與“生態文明”戰略在基層的具體實踐,“森”靈奇愈實踐隊的當日活動既為森林康養研究積累了第一手數據,也通過實際行動推動了景區生態保護。這種“康養+環保”的協同模式,正為基層地區實現健康與生態的雙向發展提供著可借鑒的實踐樣本,其價值與意義將在持續的實踐中不斷彰顯。(通訊員:吉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