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7月31日,河海大學“紅旗礪志,甲骨問道”實踐團赴河南安陽,在殷墟遺址與紅旗渠等地開展實踐活動。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精神,實踐團成員通過探訪歷史遺跡、走進紅色場館、采訪模范人物等方式,在觸摸文明脈絡中感悟精神力量,收獲深刻啟發。
殷墟遺址的黃土下,埋藏著3000多年前殷商文明的密碼。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實踐團成員首先走進車馬坑遺址展廳。玻璃展柜內,幾具保存完好的車馬遺骸靜靜陳列,木質車廂的紋路仍清晰可辨,車輪的輻條整齊排列,仿佛能讓人聽見當年戰車馳騁的聲響。“這是殷墟出土的晚商馬車,距今約3200年,你看車軸上的青銅飾件,不僅美觀,還能減少摩擦——古人的智慧藏在每一個細節里。”講解員指著展品介紹。實踐團成員、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焦子鉑俯身為展品拍照,鏡頭里,甲骨文中“車”字的字形與眼前的車馬遺骸驚人相似,“原來文字真的是歷史的鏡像,課本里的甲骨文突然‘活’了過來。”實踐團成員駐足于地層展柜前,展柜以立體剖面形式還原了遺址的土層結構,從上至下分層標注著現代耕土層、明清文化層、漢唐文化層與商代文化層,不同年代的土壤以棕黃、灰褐等色彩區分,每層中還嵌著對應時期的陶片、獸骨碎片等遺物。

從千年文明的回響中走出,實踐團一行來到林州市紅旗渠。站在太行山懸崖邊,俯瞰那條蜿蜒曲折的“人工天河”,渠水清澈見底,順著山勢流淌,滋養著曾經干涸的土地。“數十年前,這里還是‘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地方。”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指著一幅老照片說,照片里,林縣百姓挑著水桶,在崎嶇山路上跋涉,桶里的水僅夠一家人一天飲用。走進紀念館,一組“凌空除險”的場景復原震撼了所有人:幾名修渠民工腰系大繩,懸在數十米高的懸崖上,手持鋼釬鑿石,腳下是深不見底的峽谷。“當時沒有安全繩,就用麻繩;沒有機械,就靠人力。”講解員介紹,為了在絕壁上開出渠線,300多名青年組成“飛虎隊”,在零下十幾度的寒冬里,吊著繩子在崖壁上作業,不少人手上凍裂的傷口沾了泥水,愈合后又再次開裂。實踐團成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肖揚看著場景里民工們補丁摞補丁的衣服,指尖輕輕劃過展柜里的鋼釬——釬頭早已磨平,卻仍能感受到當年揮動時的力量。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修渠的艱苦及紅旗渠精神,實踐團隊采訪了紅旗渠建設者王朝文。他向團隊成員講述了他參與建設的原因和建設過程中的挑戰,那些艱苦的勞動、惡劣的環境、團結協作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團隊成員通過親身采訪王爺爺,深刻體會到紅旗渠建設者們堅韌頑強的意志與不懼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增強了傳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實踐團成員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既觸摸到了傳統文化的厚重溫度,更汲取了紅色精神的奮進力量。這份跨越三千年的文明接力與永不褪色的精神傳承,將激勵青年學子以更堅定的文化自信與使命擔當,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續寫屬于這代人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