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河南信陽烽火小分隊(下面簡稱“實踐隊”)于7月22日前往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與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開展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實地學習中深化對鄂豫皖革命精神的理解,凝聚新時代奮進的力量。
緬懷先烈英魂,感悟初心使命
7月22日上午,實踐隊前往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首先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高13.1米,象征著鄂豫皖蘇區為革命獻身的13萬余名烈士。正面刻有朱德同志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側面有許世友等領導人的題詞。實踐隊員整齊隊列敬獻菊花,并深深鞠躬,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先烈的緬懷之情。隊員紛紛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先烈們的無私付出才換來如今的和平生活,自己會永遠銘記烈士們的奉獻,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用實際行動傳承他們的精神。
隨后,實踐隊來到英烈廣場。廣場內,英名墻以“打開的歷史畫冊”為設計理念,鐫刻著鄂豫皖三省二十六縣一萬名烈士的英名。廣場中央的永生火炬雕塑鐫刻著多組烈士影像,象征革命烈士在烈火中永生。隊員們駐足英名墻前,用注目禮表達對烈士的敬意,深刻感受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
最后,實踐隊走進鄂豫皖蘇區烈士事跡陳列室。陳列室內系統陳列著《革命烈士英名錄》及吳煥先、沈澤民、高敬亭等烈士的生平事跡與遺物,包括泛黃的書信、磨損的武器、補丁摞補丁的衣物等實物展品。陳列室中有蘇區人民支援紅軍的浮雕,展現了在艱苦的革命歲月中人民與紅軍患難與共的畫面。隊員們認真觀看展品,了解烈士們的生平事跡,深刻體會到革命勝利離不開每一個人,有沖鋒在前的戰士,也有默默支援的百姓,這才成就“紅旗不倒”的奇跡。”
追尋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
7月22日下午,實踐隊一行轉場至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隊員開啟對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的系統學習。
講解員以“蘇區發展脈絡”為主線,詳細解說了蘇區人民在艱苦條件下,如何開展土地革命、組裝武裝斗爭以及革命根據地建設等內容。從“黃麻起義”的星星之火,到蘇區軍民“軍民一家親”的魚水深情,再到無數革命志士前赴后繼的犧牲奉獻,講解員的每一段講述都讓隊員對“堅定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有了更直觀的理解,進一步認識到紅色文化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激勵大學生奮勇前行的精神源泉。
主展館內大別山農民使用過的武器、黃麻起義時的軍號、吳煥先試用過的羅盤豐富的實物展品和“永遠跟著共產黨走!”錦幛等實物資料,早期黨組織分布示意圖、鄂豫皖蘇區鼎盛時期區域圖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路線圖等圖片資料,以及國家一級文物壁書《中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全面展示了鄂豫皖蘇區從建立、發展到壯大的艱辛歷程。隊員們鄭重承諾,會永遠緊跟黨的步伐、牢記黨的囑托,學習革命先烈精神,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征程。
最后,實踐隊來到將帥館,大型多媒體沙盤展示了“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全國十大將軍縣中有5個在此。330平方米的銅質雕塑上,雕刻著349位在鄂豫皖蘇區戰斗過的開國將帥,他們的事跡彰顯著革命精神的傳承。隊員們用注目禮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并鄭重承諾承擔自己將堅定理想信念、不懈奮斗,承擔歷史使命。
革命歲月中,無數先烈舍生忘死,為理想信念奮斗,而烈士陵園與革命博物館,是承載這段歷史和精神的重要載體。無論是烈士陵園的緬懷追思,還是博物館的歷史回溯,都讓隊員們深刻感悟到大別山精神內核。隊員表示,我們當傳承這份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供稿:李夢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