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8月3日,由多所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安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組成的皖韻傳承實踐團隊奔赴安徽省靈璧縣,以“探尋鐘馗文化,接力非遺守護”為主題,開展社會實踐。團隊聚焦鐘馗文化底蘊與非遺現代傳播,先后走訪非遺傳承人、參觀文化園區及文創空間,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創新,為傳統非遺注入青春動能。
探非遺紙墨:歲月流轉間的靈城魅力7月27日,實踐首站,團隊走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鐘馗畫代表性傳承人尹婷婷的工作室“尹栻鐘馗”。鐘馗畫起源于唐代,融合了驅邪納福的民間信仰與文人畫的筆墨技法,形成了“威而不兇、拙中見巧”的獨特風格;鐘馗的服飾細節極具象征性,紅袍象征正氣與吉祥(朱砂色可辟邪),烏靴源自唐代官服制式,體現其“進士”身份,腰帶常繪有八卦或螭紋,增強驅邪效力。
作為尹氏鐘馗第五代傳人,尹婷婷展示了家族珍藏的《神威圖》《三破圖》等真跡,并為團隊成員作了詳細的介紹和演示。尹老師分享道,靈璧鐘馗畫需要與時代接軌。在堅守傳統的同時,積極創新內容,利用新技術、新表達方式放大鐘馗畫的魅力。“非遺傳承需要年輕人的參與,希望你們能將這份文化帶回校園,讓更多人了解鐘馗畫。”

(尹氏鐘馗傳承人尹婷婷介紹尹氏鐘馗) 楊雨晨 攝
訪青創空間:“鐘馗+文創”助理建設千年鐘馗文化名縣7月29日,團隊來到靈璧縣青創空間,探訪鐘馗系列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情況。工作人員向團隊成員介紹,作為靈璧縣青年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平臺,這里聚集了一批致力于非遺活化的年輕創業者。創業團隊將鐘馗元素與現代設計結合,將文化旅游與文創體驗相結合,利用VR(虛擬現實)與AR(增強現實)等技術加持,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我們希望通過年輕人的語言,讓鐘馗文化‘潮’起來,同時帶動家鄉文旅產業發展。”這些年輕創業者的努力,推動了鐘馗文化和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擦亮了“鐘馗故里,奇石之鄉”的城市名片,讓文旅資源火起來、活起來。

(團隊成員在青創空間參觀鐘馗系列文創產品) 楊雨晨 攝
文化園里尋鐘馗:邂逅千年前的“鎮宅真君”活動最后一站,團隊來到靈璧鐘馗文化園。文化園內,通過圖文展板、雕塑、場景復原等多種形式,系統展示了鐘馗的歷史傳說、鐘馗畫的發展歷程以及其在民間文化中的影響。從唐代鐘馗形象的起源,到宋代鐘馗畫的盛行,再到明清時期靈璧鐘馗畫的鼎盛,一段段歷史脈絡清晰呈現。
在“五鬼鬧馗”等主題展區,團隊成員了解到更多與鐘馗相關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不僅為鐘馗畫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也讓“鐘馗”這一形象更加立體豐滿。文化園工作人員介紹,靈璧鐘馗畫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園的建立正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文化瑰寶,推動鐘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團隊成員參觀鐘馗文化園) 楊雨晨 攝
8月3日,團隊在鐘馗文化園舉行結營儀式。指導教師總結道:“這次實踐不僅是一次文化尋根,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希望同學們將非遺的‘火種’帶回校園,讓傳統在創新中生生不息。”離園時,夕陽為文化園的鐘馗雕像鍍上金輝,恰似團隊成員心中燃起的傳承之火——古老技藝與青春力量的碰撞,正為皖韻文化譜寫新的篇章。

(團隊成員與傳承人尹婷婷合影留念) 楊雨晨 攝
文字:白欣宇 薄一依
攝影:楊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