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社區深耕:智能手環點亮銀齡安康路 2025年8月22日至31日,南京審計大學“社牛變形記小分隊”秉持務實求真的實踐理念,深入南京玄武區、雨花臺區、鼓樓區等地社區,啟動以“智慧養老”為核心的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團隊通過實地調研精準掌握了老年人安全需求及對智能手環功能的認知程度,為優化產品設計、提升老年用戶友好度提供了依據;同時,團隊成員面向社區老人宣傳升級后的智能手環功能與應用價值,推動其在老年群體中的普及,以科技手段賦能智慧養老產業發展,切實守護“銀發時代”的生命安全。
梅園新村:玄武煙火中的銀發心聲 做完調查問卷的第二天,團隊首先來到了南京市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梅園新村社區。玄武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資源,承載了無數紅色記憶,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也在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著活力。而在這片兼具人文氣息與時代風貌的土地上,梅園新村社區里百余位老年居民與智能手表的“相處之道”是團隊成員們今天探尋的重點。
團隊成員們穿梭在社區的街巷與活動中心,與多位老年居民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對智能手表的使用體驗與真實看法,一窺這一智能設備在銀發群體中的普及現狀。走訪發現,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和子女的推動,越來越多老年人開始接觸智能手表,其健康監測、緊急呼救等功能成為最受關注的“加分項”;但操作復雜性、適老設計不足、價格差異大等問題,仍是阻礙其進一步普及的“攔路虎”。如何讓智能手表真正成為老年人的“得力助手”,既需要技術層面的優化,也離不開社會各界對適老化需求的持續關注與回應。
雨花社區:雨花臺畔的暮年暖意 團隊走進南京雨花臺區雨花街道社區,作為南京市智慧養老的創新示范區,雨花臺區依托領先的科技實力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正在打造現代化養老的新樣板。在這個充滿活力的社區中,200余位60歲以上長者的數字化生活,成為我們重點調研的方向。我們分組走訪社區各個場所,在新式小區的活動中心、休閑廣場,向正在活動的老人進行問卷調查。
調研顯示,老年群體對智能手表的認知呈現"知曉度高但使用率低"的特點。隨著調研的深入,一個清晰的結論逐漸形成:要讓智能手表真正服務老年生活,不僅需要設備功能適老化,更需要像雨花臺區這樣的創新示范區,構建全方位的服務支持網絡。
丁山社區:鼓樓繁華里的晚年關切 8月24日,團隊來到南京鼓樓區挹江門街道丁山社區,作為南京的中心城區,鼓樓區憑借繁榮的經濟與完備的基礎設施,成為城市發展的先鋒。然而,在這片繁華之地,丁山社區里超1900位60歲以上老人的晚年生活,同樣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團隊分組深入社區各個角落,在老舊小區的樓道里,向正在乘涼聊天的老人發放調查問卷。調研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群體對智能手環的了解度分化程度較大。隨著手中的問卷漸漸寫滿,更清晰的答案也隨之浮現:讓智能手環真正走進老年人的生活,既需要技術向“適老”貼近,更需要像鼓樓區這樣的發達城區,在奔跑的同時不忘回頭,為老年群體搭起跨越數字鴻溝的橋梁。
社區探索:智能手環托舉的頤養微光 此次實踐成功驗證了智能手環這一載體在老年人健康監測中的實用性和可行性,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了智能科技技術方面的支撐。團隊計劃進一步優化智能手環功能,為老人提供更好的幫助,探索“智能手環+健康管理”的常態化服務模式以及該載體在此方面更多的應用潛力。
智護銀齡,當智能手環的科技溫度浸潤社區關懷的日常,每一次數據脈動都成守護的見證,每一回響應都載著貼心的惦念。這不僅是技術為銀發歲月的深情托舉,更是社區以創新筑牢的幸福根基——讓“老有頤養”從向往照進生活,讓每位老人都能在科技與溫情的相擁里,安度歲月從容,共赴綿長安康。

文字作者:王云霞 張一弛 劉欣悅
圖片作者:王鈺僮 何王添添 谷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