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精神,感悟革命初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青春向陽隊赴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學習社會實踐團開展實踐學習
來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青春向陽隊赴陜西省延安市暑期社會實踐團
七月的延安,驕陽似火,卻掩不住這片紅色土地上厚重的歷史底蘊。2025年7月1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青春向陽隊”赴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學習實踐團,踏著先輩的足跡走進楊家嶺革命舊址,在青磚灰瓦間探尋紅色記憶,于歲月回響中感悟革命初心。
圖為實踐團在楊家嶺革命舊址處合照
實踐團的紅色研學之旅,始于中共中央辦公廳舊址。推開斑駁的木門,仿佛穿越回那個風雨如晦卻激情燃燒的年代。講解員指著墻上泛黃的歷史照片,深情講述著中共七大召開時的盛況:“1945年,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們齊聚延安,在簡陋的窯洞里共商建國大業。正是這次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筑牢了思想根基和政治堡壘。”
在舊址的會議室復原場景里,長條木桌旁的藤椅磨損嚴重,桌角的搪瓷缸還留著歲月的痕跡。實踐團成員李同學俯身細看,仿佛能看到當年代表們圍坐討論時的熱烈場景:“難以想象,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先輩們擘畫出了新中國的藍圖。這種不畏艱難、一心向黨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穿過青磚鋪就的小巷,實踐團成員們來到了周恩來總理舊址。窯洞內的陳設簡單樸素:一張木床鋪著粗布被褥,桌上的油燈罩早已發黑,墻角的書架上整齊排列著線裝書籍。最令人動容的是墻上懸掛的一組老照片——其中一張記錄了周總理與當地群眾一起紡線的場景,他穿著打補丁的布鞋,神情專注,與百姓毫無距離。
“周總理在延安時期,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常說,‘我們共產黨人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是來當官做老爺的’。”講解員的話語讓在場的同學們深受觸動。實踐團成員看著照片里總理補丁摞補丁的衣服,眼眶微微濕潤:“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這種與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不能丟。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傳承這份初心,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
當日研學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毛澤東同志舊址及他親手開辟的菜園。走進窯洞,迎面看到的是堆滿書籍的書桌,《資治通鑒》《孫子兵法》等著作的封面上布滿批注,字里行間透著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桌旁的木椅上,補丁清晰可見,卻被擦拭得锃亮。
窯洞外,一片方方正正的菜園綠意盎然。講解員介紹道:“當年延安開展大生產運動,毛主席帶頭開荒種地,親手種下了黃瓜、西紅柿、辣椒等蔬菜。他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正是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讓我們黨在困境中站穩了腳跟。”實踐團成員們蹲在菜園邊,看著土里新冒出的嫩芽,仿佛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家與人民群眾并肩勞作的身影。
“老一輩革命家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守信仰、扎根人民,這種情懷太動人了。”實踐團成員感慨道,“他們不僅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更在生活中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這才是共產黨人最珍貴的品質。”
夕陽西下,實踐團成員們在楊家嶺革命舊址前合影留念。紅色的黨旗在晚風中飄揚,與同學們青春的臉龐交相輝映。此次延安之行,讓“青春向陽隊”的成員們深刻領悟到:紅色精神不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脈中的信仰力量;革命初心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生命的責任擔當。
實踐團隊長在總結時說:“延安精神教會我們,青春的底色是奮斗,青年的使命是擔當。回到校園后,我們要把這次實踐的感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用專業知識報效祖國,讓紅色火種在新時代煥發光彩,用青春之力續寫屬于我們這代人的紅色篇章。”
暮色中的楊家嶺,窯洞里的燈光仿佛依然亮著,照亮著一代代青年前行的道路。
三下鄉推薦